中大醫學院利用港產雙臂內鏡機械人輔助切除膀胱腫瘤,完成全球首例。去年12月進行了全球首宗機械人輔助、經尿道膀胱切除整塊腫瘤(ERBT)。至今為8名病人切除整塊膀胱腫瘤。手術後一至兩天已可以出院,亦於30天內沒有出現明顯的併發症。減低復發機會40%。

本港研發的全柔性雙臂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 Agilis Robotics IntilumeTM System 由內視支架、機械人定位台及醫生操作台組成,可配合商用內窺鏡系統使用,適用於經人體自然孔道進入的內鏡手術。 系統配備兩隻柔軟而細小的機械臂,直徑只有2.8至3.5毫米,一邊是鉗,用以夾起需要切割 的組織;另一邊是雙極電動鉤,用以進行切割。每隻機械臂均可向5個或以上的方向活動, 動作精準靈活,能夠在狹小的空間中進行細緻而複雜的腫瘤整塊切除。醫生運用手術系統配 置的操作桿遙距控制機械臂,整個手術過程使用機械定位及操控,增加穩定性。

中大醫學院去年證實ERBT較較傳統手術「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有效減低膀胱癌患者的復發風險40%, 議將ERBT定為三厘米或以下膀胱癌腫瘤的一線治療。唯ERBT存在一定程度的穿刺及出血並建風險,對外科醫生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趙家鋒表示,由於操作ERBT的難度較高,醫生需要完成30至50例的訓練才能熟練手術技巧。「但有新儀器、機械人內窺鏡輔助,用兩隻(機械)手,而非一隻(機械)手,做整塊切除技術較易掌握。」  

新型機械人系統簡單易學,有助年輕醫生加快學習進程。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何子樑泌尿科教授吳志輝說,有基本控制膀胱鏡經驗的醫生一般只需接受2至3小時培訓,就可以純熟使用系統。相信在未來能有更多醫生處理相關手術,有助縮短膀胱癌患者的手術輪候時間。

研發團隊成員之一、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郭嘉威表示,傳統工具較為硬性、剛性,系統柔性臂特質為柔軟,其抓取、電刀手臂都做了特別設計,減低刺穿風險。他預計,機械人系統可應用於多個專科的內窺鏡手術,例如可用於消化道、子宮、膽管等需要高精準度及低創傷性的治療,已開始準備臨床測試。@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郭嘉威表示,機械人系統可以直接兼容不同的商用內窺鏡系統,未來預計可拓展到消化道、子宮、膽管疾病等其它需要高精準度及低創傷性的治療範疇。(余鋼/大紀元)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郭嘉威表示,機械人系統可以直接兼容不同的商用內窺鏡系統,未來預計可拓展到消化道、子宮、膽管疾病等其它需要高精準度及低創傷性的治療範疇。(余鋼/大紀元)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