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陷入自1960年代大躍進以來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2025年的情況會逆轉,儘管假日消費略有季節性回升,但工業和零售部門價格持續疲弱,中國在2025年將連續第三年出現通貨緊縮。
彭博社分析顯示,中國實際感受到的通縮程度比中共官方數據顯示的更為明顯,日用商品價格暴跌,虧損企業的比例達到25年來最高水平。
中國或已陷入通縮螺旋
通貨緊縮顯示經濟供需失衡,中國大陸的房地產走勢低迷使民眾資產縮水,供給遠大於需求,損害企業利益,進而導致裁員減薪,使消費支出下降,企業也會減少支出,使經濟活動放緩,債務負擔加重,這反過來又會加劇通貨緊縮。
這種惡性循環稱為通貨緊縮螺旋,一旦形成之後就會不斷自我強化。
而且,一旦通縮的負面預期形成,各種刺激措施恐怕都會失效。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與經濟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對彭博社表示,「通縮持續的時間越長,人們對經濟的負面預期就越深,經濟刺激措施會變得越來越難奏效。」
這一趨勢也會有全球性的影響:中國廉價的出口商品可能會壓低海外物價,加劇與貿易夥伴的摩擦,並對跨國公司造成衝擊。
全球機構紛紛發出警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今年的消費者通脹率將平均為零,在近20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二低。韓國央行在7月也警告稱,中國可能輸出通縮到貿易往來的國家。
「物價無疑正在下降」
民眾實際感受到的通貨緊縮比官方數據更為明顯。中共官方的CPI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提供的商品分類資訊有限,計算方法複雜又不透明,即使這樣,自2023年初以來,CPI數據一直徘徊在零附近,偶爾會出現小幅上漲。而且近年來,許多關鍵數據正在悄悄消失。
彭博社分析了中國36個主要城市數十種商品的價格,包括住房成本、品牌汽車、食品、雜貨、消費品和服務等類別,結果顯示,追蹤的67種商品中,有51種的價格在過去兩年有所下降,物價無疑正在下降。
同時,涵蓋上游產業的更廣泛指標「GDP平減指數」已連續10季持續下降,顯示通貨緊縮在工業領域影響更為重大。太陽能板原料多晶矽的價格已跌至2022年高峰的五分之一以下,用於建築的鋼筋價格在5月跌至八年來的最低點。
虧損公司數量比例達25年新高
面對通貨緊縮,公司經營者同樣不好過。在過去五年裏,「殭屍企業」(利潤無法支付債務利息的企業)的比例從 19%上升到34%;大多數公司的資本和研發支出下降,這是十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各行業超過三分之一的公司在2024年裁員。
目前虧損公司的數量比例達到25年來的新高,彭博社分析約6,000家中國上市公司之後指出,對私營企業來說,價格下跌、虧損擴大,利潤率下降,對經營造成壓力;許多公司將虧損歸咎於需求疲弱和價格戰。
因應價格「內卷」,北京方面開始嚴厲打擊過度競爭,此舉一度推高了原物料價格。但由於消費者需求低落,房地產市場仍深陷低迷,專家懷疑政府的這些措施能否奏效。
彭博社報道,知名經濟諮詢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夥人兼中國市場研究主管萊特(Logan Wright)表示:「通貨緊縮問題是系統性的。我們不認為這只是短期數據異常或是景氣循環,也不認為可以透過某些刺激性政策輕易解決。」
與此同時,面對危機,中共當局的做法仍舊基於明顯的政治考慮。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直接向民眾發放現金,另一方面,中共仍然一直側重「戰略產業」的發展,不願意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領域放慢發展步伐。然而,這些戰略產業的民間需求疲弱,企業只能被迫降價。
外資紛紛撤離中國或調整業務
跨國公司也未能倖免於難。自2022年底以來,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幾乎每季都會下滑、星巴克去年業績下滑、福士汽車和本田汽車預計,2024年的汽車銷量將比疫情前減少30% 以上。
歐萊雅集團、資生堂集團等美妝企業、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以及古馳母公司開雲集團等奢侈品牌在中國的銷售額均大幅下降。
近期中國市場的外資撤離潮更引發廣泛關注,多家國際知名品牌宣布出售或調整中國業務。如星巴克(Starbucks)出售中國零售業務60%股權;漢堡王(Burger King)也與中國私募基金CPE達成合資協議,CPE將取得83%股權;其它包括麥當勞、家樂福、戴爾、三星、亞馬遜、IBM、美光等亦陸續撤出大陸市場或調整中國業務。
根據大陸商務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5年前9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5,737.5億人民幣,年減10.4%。
工作機會減少與薪資下降
壓力不僅限於各公司,還波及員工的薪資,並反過來影響需求。
去年,私人企業(僱用了中國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的薪資增速創歷史新低。在製造業和資訊科技等行業,私人企業的薪資在官方統計中首次下降。一項在去年停止進行的私人薪資調查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38個城市的平均薪資水準下降了5%。即使在中國備受矚目的「新經濟」領域,如人工智能和新能源,入門薪資也比2022年的峰值下降了7%。
同時,中國家庭儲蓄額已增至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10%,創歷史新高,顯示消費者預期未來物價會下降,經濟不確定性也會加劇。
彭博社報道,以38歲的郭芳為例,她曾是上海的科技工作者。不久前,她和先生年收入超過28.1萬美元,揮金如土,購買名牌,入住五星級飯店,很少考慮金錢問題。
但她在2020年離職生子,之後想重返職場,但那些答應給她安排工作的同事如今都已被裁員。她的丈夫是汽車業的工程師,現在也擔心公司因價格戰而遭受重創,他也會面臨減薪。
「今年我們減少了一些家庭旅行,因為我丈夫擔心他的工作。」她說,「現在我訂酒店的時候,都會考慮是不是應該選擇更便宜的。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覺得要削減一些開支。」
人們對未來漸失信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朱天認為,中國擺脫通貨緊縮螺旋的時間不多了。如果民間消費無起色,經濟將面臨危機。
他說:「從歷史上看,通貨緊縮非常罕見。如果物價下跌三年,通脹(數據)沒有回升,人們就會認為通貨膨脹不會再回來了,到時候中國就會變成(之前的)日本。」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除日本外,幾乎沒有主要經濟體出現長期通貨緊縮的情況。日本在2022年後漸漸擺脫了90年代以來長期的低通脹與通縮困境,物價漸趨穩定上升;美國則在經歷疫情後的高通脹期後,目前仍維持在溫和通脹水準。
然而,中國卻出現了通縮。1980年代以來,收入和房產的成長曾經激發了人們向上流動的希望,但如今,通縮正在侵蝕中國民眾的信心。#
(本文參考了彭博社的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