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財新
資料來源:財新
相關文章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25年來最低,而官方最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創4年新低,財新PMI數據顯示產出與新訂單微幅下滑。中國產能過剩影響逐漸浮現,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稱,未來數年內,中共國企將會裁員500至600萬人。

中共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3月1日(周二)聯合公佈,2015年2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逾四年來低位49.0,低於1月份的49.4。財新傳媒和研究機構Markit發佈的另一項指標顯示,2月份財新中國製造業PMI,與一月份相比,由48.4降至48。

數據顯示,按企業規模分類,大型企業PMI為49.9,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下;中型企業PMI為49.0,與上月持平,仍低於臨界點;小型企業PMI為44.4,比上月下降1.7個百分點,持續位於收縮區間。

PMI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較前月擴張,低於50則表明萎縮。

該讀數意味著,中國製造業過去7個月一直處於收縮狀態。該讀數是2011年11月以來的最低讀數,當時的讀數也是49。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是25年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製造業處收縮狀態

周一,中國央行決定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下調了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便讓消費者和企業更容易獲得廉價信貸。另有報道稱,由於政府出台政策去除產能過剩,或有百萬之數的煤炭和鋼鐵工人將失去工作,其中大部份很可能都是國企工人。

2月份的財新PMI讀數為去年9月以來最低水準;其中產出與新訂單微幅下滑,導致就業指數創下2009年1月以來最低位。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業過去一整年始終處於收縮狀態。

財新的調查還顯示,隨著企業壓縮規模以節省成本,加上不再填補自願離職員工的空缺,用工數量降至2009年1月以來最低。

財新智囊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認為,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中,產出、新訂單、就業等關鍵分項指標均有所下探,表明中國經濟仍處於反覆震盪的探底階段。

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報道稱,中國2月官方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雙雙降至多年低點,表明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就業風險值得關注。

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張一平稱,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需求低迷,顯示政策刺激要進一步加大,穩增長已是短期內最重要的目標。

產能過剩被視為中國經濟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2015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已講明會將「去產能」列作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當中處置「殭屍企業」則是應對需求增長放緩及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策略。

改革「殭屍企業」去產

按照中共工信部的定義,「殭屍企業」是指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中央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上月25日,中共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信辦發佈會上透露當局正研究置頂處置「殭屍企業」的具體方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工信部透露,中共國務院已確定會在煤炭及鋼鐵兩個行業處理「殭屍企業」。

有傳媒報道,中國歐盟商會上月22日發佈一份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阻礙黨的改革議程》的報告,有關報告指出,今年及明年煤炭、鋼鐵、電解鋁、水泥和玻璃行業將有30%的工人會失業。而有關行業目前共有近1,000萬名工人。

路透社昨日報道,今後2、3年內,中共將從國企入手,達至「去產能」目標,推動製造業結構性改革及應對環境污染,裁員總額或會達到500至600萬。里昂證券去年11月發佈的調查中,接受訪問的13家國有鋼鐵企業,有6家已經遣散5至6%員工,也有工廠表示近期會有裁員計劃。

路透社表示,有關消息來自與中共高層有接觸的人。報道又說,新一輪以「去產能」為目標的國企改革,將是近20年來中國最大單的裁減計劃。

中國上一輪大規模國企改革是在1998年,當年國企被裁人員總數達2,000餘萬人,中共亦因此付出超過700億元作為安置代價。◇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