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目前,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熱潮方興未艾。外媒分析,這是人行嚴控資本外流的大前提下,企業找到的一種全新的轉移資金的方式。

安邦大舉收購海外資產

《金融時報》3月18日報道,過去18個月,安邦達成多筆海外收購,包括紐約華爾道夫酒店、一家南韓保險公司及一家比利時銀行。

3月13日,安邦同意斥資65億美元收購黑石旗下地產投資信託企業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Inc.集團。此外,它還報價130億美元收購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團(Starwood Hotels & Resorts)喜來登(Sheraton)連鎖酒店的母公司。

喜達屋旗下擁有喜來登、威斯汀、瑞吉等酒店品牌,在全球擁有超過1200座房屋的產權。

中資集團爭購喜達屋

去年11月中旬,美國萬豪國際已經提出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支付122億美元收購喜達屋。

此次,萬豪遇到的對手安邦,將提高收購價至132億美元,其它中資集團也成為爭購喜達屋的潛在對手。

根據去年更早的報道,包括錦江國際、海航集團和中投公司在內,至少有三家大型中資企業已經向北京當局提交報告以競購喜達屋集團。

海外併購的公司負債纍纍

目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舉動頻繁。

不久前,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中聯重科上個月也提出33億美元收購美國工程機械巨頭特雷克斯。

報道稱,這些進行海外併購的公司其實都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

據《金融時報》相關報道,中國化工等多家公司的債務水平相當高,如果沒有當局的財政支持,它們將很難籌集到併購所需資金。

比如,提出收購先正達的中國化工,公司去年三季度淨損失8.89億元,負債1565億元。特別是其截至2014年底的債務額,相當於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9.5倍,遠高於國際所設8倍的標準槓桿水平。

據彭博匯總數據顯示,中國最近這股對外投資浪潮勢頭兇猛,僅2015年三季度宣佈的收購協議價值就超過了同期中國經常項目盈餘。今年一季度,如果中國經常項目不能呈現自2008年以來的最佳狀態,這一潮流還將延續。

報道稱,中國企業實施海外併購,是人行嚴控資本外流之際,企業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且頗有新意的資本外出渠道。

由上到下的併購潮

據彭博報道,此次海外併購潮似乎是由上到下所驅動,意在使中國資本流到世界各地;其中一個動力可能是想在人民幣貶值之前抓緊收購美元和歐元計價的資產。

據高盛M&A聯席主管Gregg Lemkau表示,預期今年中國企業的併購步伐將比去年快5倍。

彭博數據顯示,自去年初宣佈的海外併購協議中,有63%的協議價值都來自封閉性控股公司,而非那些上市交易和普通投資者持有股份的公司;在2015年之前的5年中,該比率只有47%。

不在乎利潤 只在乎資產保護

報道稱,海外收購體現出一種中國式瘋狂,似乎是沒有邏輯的購物狂歡,而且是因債務負擔所引發。例如,主營鐵礦石、處於巨虧狀態的山東宏達礦業,以3億美元高價收購英國最大遊戲開發商。

而宏達礦業因2015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全年虧損3.5億元人民幣,其3億美元的收購價格高達虧損的6倍。

報道稱,中國企業海外收購不過是想為現存資產轉移至海外找到一種正當理由,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當局的管制,使資產能以其它貨幣計價。因此,這種併購的目的並不在於未來獲取利潤,只是想尋求資本保護。◇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