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自1949年以來,中國已有5次大規模地名更改潮,原因各有不同。

第1次改名潮

始於1951年的政府文件。當時有相當數量地名被取消,如歸綏、迪化、景化、懋功、鎮南關等……官方的理由是這些含有「綏」、「化」、「平」、「鎮」、「宣」的地名「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彰顯中央王朝、華夏文明影響力所及的字眼。另一大藉口是消除所謂帝國主義及迷信色彩,被取消的地名中最著名者莫過於「額菲爾士峰」、「外喜馬拉雅山」等。

第2次改名潮

是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的影響,又有大批地名被更改。因為漢字簡化原本被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過渡手段,更改地名時並未考慮歷史、文化傳承。較典型者如「璦琿」更名為「愛輝」,割斷了地名與1858年《璦琿條約》等重要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其它更改也相當混亂,如「邠縣」更名為「彬縣」,筆畫更多;改「大庾縣」為「大餘縣」,卻不改「大庾嶺」;改「沔縣」為「勉縣」卻不改「沔水」;「鬱林」更名為「玉林」,「鬱江」卻改為「郁江」等。

第3次改名潮

口號是「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紅」,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風潮1966 年襲來。據統計,僅文革初期,紅衛兵就把北京的412條街道、胡同改了名,佔全市8.6%。此外,甘肅天水市秦州區有70條街巷被改為「反修巷」、「文革巷」等名稱;福州街道名稱改動比例更高達98.7%。這場狂熱造就了大量重名同音地名,造成辦事找不到人、信件無法投遞等諸多混亂。1974年,北京被迫將絕大部份胡同改回原名,只保留14條未恢復。

第4次改名潮

基點在於追逐經濟利益,很多成為笑柄。中共1979~1986年間搞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動用10萬之眾,之後成立地名委員會,自1980年代末開始新一輪改名潮,更名者以城市居多,並延續至今。香格里拉縣、黃山市、都江堰市、淮安市、順平市、調兵山市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第5次改名潮

就是現在,隨著中國越來越與國際接軌,大部份現代建築和設計幾乎都打著西方元素的烙印,很多設計者也都是被有意請來的西方人,「洋地名」更在中國受到追捧。時事評論員顏丹表示,中國人拿西方文化的元素當流行、當時尚,而對自己5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卻知之甚少,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深究與探尋的關鍵。中共留給國人的只有「無神論」。若非親手毀掉中國5千年一直在表現及詮釋的神傳文化,中共又何以能編出「無神」的謊言?要想讓眾人接受「無神」,就得想盡一切齷齪辦法、窮盡一切卑劣手段,使那些清晰記載有神的文化從此在中國人的眼前、心裏消失殆盡。這使不願意接受中共「土地名」的中國人只好拿「洋地名」來作為賣點。◇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