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香港大學學生發現,該校「古代文學評論」課程教材由講義到課堂簡報均使用簡體字,於是向校方投訴。事件引起教育界關注,再次引發港人對繁簡字的討論。為何簡體字入校園會引發如此關注?簡體字背後蘊藏著哪些文化危機?學習正體漢字,會給孩子帶來甚麼好處? 簡體字入校園引發熱議,上周有香港大學學生向校方投訴,由原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錢志熙教授授課的「古代文學評論」課程的簡報、講義,均全部使用了簡體中文。多位學生正計劃向校方發信投訴,要求課程轉回使用正體中文授課。

同時有就讀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毅進課程學生,發現中文必修科的普通話學習單元教材,部份亦由簡體字編寫。教育局則稱,教材有助學習簡化字。

今年4月,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就語文教育政策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50.8%的受訪者不贊成教授簡體字,並有過半受訪者相信20年後,廣東話及繁體字仍然是香港的主流語言文字。

系統改造的簡體字

大陸學者宋小莊曾撰文指古文字中亦有簡體字,繁體字是由簡體字發展而來,因此港人不需太在意簡體字的使用。這個說法被大量港人反駁,認為他在偷換概念。古代的「簡體字」是一些約定俗成,大家為方便寫字而出現的字。而目前中國大陸流行的「簡體字」是中共有系統地改造的文字,港人所反對的是這類「簡體字」。

漢字獨特的形、音、義的呈現,承載著天理內涵的文化,處處體現著傳統的道德。但中共系統設計的簡化漢字,並非為了發展完善傳統漢字,而是抽離漢字本身所蘊含的道德文化內涵,以「黨文化」取代。

以「義」字為例,「義」從「我」從「羊」,與「善」同意,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德之一,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而簡化的「义」,是「乂」+「、」。「乂」同「刈」,割之意。與「兇」、「殺」、「剎」、「刈」為一族群,是不吉利的。「乂」,是判卷、審評,表示錯誤的標誌。「乂」+「、」成「義」,又和叉道的「叉」字相類似。所以簡化的「义」,無信義可言。

再有以「愛」為例,乃兩個對稱的「心」與「友」之合。簡化「爱」無中「心」了。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真心的愛,多是逢場作戲、虛情假意,甚至是人人為敵,相互戒備,勾心鬥角。

不但字體改變,「繁體字」一說也是在大陸簡化漢字時,對原有文字的稱呼,暗喻「繁」為「煩」等負面的意涵,傳統文字正確名稱應該是「正體字」。

香港人所堅持的,並非簡簡單單的一種字型,而是從古至今承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都貫穿著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護衛正統漢字,正是在護衛中華兒女的民族之根。

正體字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乾」和「幹」被中共系統簡化為「干」,與原字毫不相干;而「干」字本身有其本身意涵。(互聯網圖片)
正體字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乾」和「幹」被中共系統簡化為「干」,與原字毫不相干;而「干」字本身有其本身意涵。(互聯網圖片)
簡體字將正體字的「親」去掉「見」,致「親」不能相「見」,完全滅掉其內涵。而「愛」乃兩個對稱的「心」與「友」之合。簡化「爱」沒有了「心」,如何愛?( 互聯網圖片)
簡體字將正體字的「親」去掉「見」,致「親」不能相「見」,完全滅掉其內涵。而「愛」乃兩個對稱的「心」與「友」之合。簡化「爱」沒有了「心」,如何愛?( 互聯網圖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