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一部電影《我的戰爭》宣傳片在網絡上引起非常大的爭議和強烈的批評。評論指,任何對歷史、對戰爭、對國際關係、對人性有正常認知的國人,都會對這個宣傳片表露出的價值觀感到心理上的不適。

宣傳片邀請20位老藝術家出鏡,故事情節大致如下:一個「夕陽紅旅遊團」到南韓首爾旅遊,南韓導遊熱情接待,用漢語跟大家打招呼:「你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首爾,所以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這時,老藝術家們糾正說,自己不是第一次來,並紛紛自豪地表示,「那時我們是文工團的!」「我們是鋼刀連的!」「我們是六十多年前來的!」「那時候不用護照!」「我們是舉著紅旗進來的!」「那會兒這叫漢城!」

說這些話的時候,老藝術家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他們談論的不是戰爭,而更像秋收的農民在回憶春種時希望的田野。最後,老藝術家們高聲建議南韓姑娘「看一部電影就明白了」,就是《我的戰爭》。

很多網民在網上留言表示看完該宣傳片之後,感覺非常尷尬,非常不適。

人性關懷的缺失

署名諶旭彬的評論文章《<我的戰爭>的宣傳片 為何如此讓人噁心?》中寫道,對南韓民眾而言,他們是韓戰最直接的受害者。這場戰爭給他們的國家帶來南北分裂,給他們的家庭帶來骨肉分離,是一道迄今遠未痊癒的傷口。如今中國老藝術家們對著和善的南韓小姑娘,用一種得意的姿態,笑意盎然地撕開人家的傷口⋯⋯無論怎麼看,這部宣傳片的「人性關懷」都是有問題的,這也是眾多網民看完後感覺尷尬、噁心、丟臉的主因。

作者認為,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就一直鮮少有以「人性關懷」為第一主題的韓戰文學、影視作品。

文章舉例稱,從50年代的《上甘嶺》,到60年代的《英雄兒女》,到70年代的《長空雄鷹》,到80年代的《心靈深處》,到2000年的《北緯三十八度》⋯⋯中國的韓戰電影,幾乎全是英雄主義題材,沒有任何一部大眾熟知的韓戰電影以人性關懷為第一主題。

反觀南韓,卻有著《太極旗飄揚》這樣表達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影;2010年韓戰60周年之際上映的電視劇《一號國道》,也旨在通過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將整個民族南北撕裂後,給普通人帶來的痛苦。

文章最後表示,多年來,國人已經習慣了英雄主義對人性關懷的遮蔽,習慣了文學、影視作品裏沒有普通志願軍戰士掙扎的心緒,習慣了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志願軍戰士傷亡的數據,習慣了沉迷在宏大敘事中而忘了具體的人的悲歡喜樂。正是這樣的習焉不察,使得那20多名老藝術家,絲毫不覺得自己的表演有甚麼不妥。這種習焉不察,遠比明知故犯挑戰人性更為可怕。

醜陋、惡毒、反人類

一篇在網絡上署名「陳湘鵬作家樹」的文章對這部宣傳片提出激烈批評,他說自己被這個宣傳片噁心到了,因為這是一部宣揚戰爭的影片,在電影史上是醜陋、惡毒、反人類的,在任何國家民族個人看來都不被容忍,這是對現代全體中國人的褻瀆。

作者表示,「抗美援朝」這個概念完全破產,極需作為敏感詞被禁止。美國是中國官員、明星、老百姓首選的移民大國,即使自己去不了,也要把還孩子送到美國、英國、法國這些舊稱為「帝國主義」的地方去。

而北韓則是天下最黑暗的國家。中國支援北韓,相當於和無賴流氓為伍。對南韓人民的尊重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人性。

作者認為,如果這個民族沒有對歷史進行反思,在人性、文化、道義上有進步,甚至真正的思想仍然閉鎖在政治宣傳的口號下。「我們有權利反思歷史,而且極其必要地要求反思歷史。對戰爭背景、戰爭傷亡、戰鬥指揮、戰俘政策、國際影響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而不是愚蠢至極地舔菊舔菊再舔菊。」

最後,作者要求電影下線,要求編劇、導演向南韓人民道歉。

不要以「愛國」的名義無底線

一位網民「歷史老師王三實」在其博文中表示,一個電影宣傳片,用噁心南韓小導遊的劇情,吹噓自己當年是如何攻陷人家的首都!太沒底線了。

他表示,「你們當年攻陷了人家的首都,今天又要來噁心人家,言語中充滿了傲慢與狂妄,完全是戲耍南韓小導遊的劇情,還有底線嗎?南韓人不會傻到去認為當年志願軍攻佔漢城(今首爾)是在『解放』他們,在南韓人眼裏:那是自己國家的首都被外國『侵略者』的淪陷。」

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日本人拍了一個廣告宣傳片,內容是這樣的:

一群年過九旬的日本老人來南京旅遊,中國導遊熱情洋溢的鞠躬,歡迎大家第一次來南京,而這群日本老人卻用顫抖的聲音亢奮的說:我們七十多年前來過!中國當年還叫支那! 我當年正在16師團服役! 我們當年是舉著太陽旗進南京的!

中國人看了這樣的情節,心情會好嗎?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寫道:「看了我微博上的評論,有的朋友自信的說:小日本絕對沒有這個膽量拍這樣的內容。是的,日本人不光是沒這個膽量,更沒有這麼低的底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