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近日發表第67號報告書,指本港現時有約1.5萬名非本地生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其中逾七成為內地生;帳委會質疑目前國際學生組合有礙「國際化」,建議當局研究採取措施促進大學多元化。究竟近年來香港大專院校針對內地的收生方式如何?內地生經何程序入讀港校?為甚麼大量的內地學子選擇香港?本期「教育熱點」為讀者揭秘。

香港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於2月15日發佈第67號報告書,指2015至2016學年,有逾1.57萬非本地生修讀教資會資助的課程,當中有76%為內地生。據統計,2016年符合入讀學士課程基本要求的中六生有2.2萬人,但教資會資助大學首年學士課程學額維持每年1.5萬個。帳委會主席石禮謙在記者會上建議教育局增加資助學士學額。

該報告促請教資會和教育局,定期檢討撥予大學的公帑分配,包括現時的非本地生學生組合情況。並建議當局應就修讀學士和研究院課程的非本地生,在畢業後有否為香港發展作出貢獻上編製統計數字,相關數字可顯示用於非本地生的公共資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並指出目前教資會和教育局亦尚未與大學議訂一套有關國際化的主要表現指標,要求進行相關統計,檢討撥予大學的資源是否符合國際化目標。

報告還建議當局研究採取措施促進大學多元化,例如吸引更多非本地生、特別是內地生以外的非本地生入讀,並鼓勵更多本地學生在港修讀研究院課程。

教資會回應稱,一向鼓勵各大學以適合本身的方式推行國際化。去年起至2019年間,各大學會繼續獲得資助,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非本地學生。

有關內地生申讀香港各大專院校,近年來開放程度較高。根據中國國家教育部最新指示,香港高校在內地本科生的自主招生範圍可擴展至全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各省市不設名額上限,擇優錄取,部份院校學士學位收錄人數不超過300人。

香港本地大學收取非本地本科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大概佔本科生人數8至9%;但研究生卻無收生比例限制,近年不同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的非本地生的比例已佔七至八成,當中以內地生佔大多數。不論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完成學業後都可申請留港工作。入境處於2008年5月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2016年成功申請留港工作的非本地畢業生人數達9,289人,相當於聯招學位的一半,但人數相對於2015年有所下降。◇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