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匆匆的都市人,日復一日地忙碌著,有多久沒能靜下來,聽一曲古典樂,讀一本書,與親人共聚天倫,品味生命存在的意義?且放慢腳步,放鬆心情,隨著《生之頌》浪漫唯美的畫面,動人心弦的古典樂,娓娓道來的動人故事,細品生命中的苦與樂。

瑪蒂達的表妹嘉貝莉(瑪麗蓮洛倫 飾)與兒子。
瑪蒂達的表妹嘉貝莉(瑪麗蓮洛倫 飾)與兒子。
 

電影簡介

由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執導,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得主、台灣攝影大師李屏賓掌鏡、改編自法國愛情作品《寡婦的風采》(L'élégance des veuves)的音樂電影《生之頌》(Eternity),將於3月16日於香港上映。

由法國當代三大女星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貝妮絲碧祖(Bérénice Bejo)及瑪麗蓮洛倫(Melanie Laurent)領銜主演,故事以19世紀後期,歐洲戰火四起的法國為背景,並通過一個家族的三代女子的故事,講述婚姻、誕生、成長與死亡,跨越百年光陰展現生命的源遠流長。

整部影片的畫面美不勝收,每一幀的停頓都恍如一幅美麗的油畫,並伴以溫柔恬淡的古典樂,讓整部影片充滿了濃濃的詩意。

慧田與丈夫最美的共處時光。
慧田與丈夫最美的共處時光。

慧田的姪女瑪蒂達(貝妮絲碧祖 飾),邂逅植物學家亨利,譜出一段浪漫戀曲。
慧田的姪女瑪蒂達(貝妮絲碧祖 飾),邂逅植物學家亨利,譜出一段浪漫戀曲。
喪夫之痛深藏於心,教育孩子為母親大任。
喪夫之痛深藏於心,教育孩子為母親大任。

「戲」說新語

導演陳英雄自詡:「《生之頌》是一首獻給生命、愛及流逝光陰的頌詩。」鏡頭下,婚姻締結、嬰兒誕生、孩子成長與親人故去的場景循環往復。電影以柯德莉塔圖的角色貫穿全片,由17歲演到85歲,從少女、少婦到年邁的寡婦。片中各個角色的對白都不多,整部影片以冷靜的旁白與悠揚的音符敘述著柯德莉塔圖和她的親人們的一生,透過她的經歷引領觀眾思考生死無常和生命的延續。

生命無常須珍重

17歲的慧田(柯德莉塔圖 飾)與青梅竹馬的律師祖勒結婚、生子、經營家庭。在時間的長河中,生命除了甜蜜,更多的是悲傷。有的孩子夭折、有的孩子遇難、有的孩子背井離鄉、有的孩子戰死沙場,而深愛她的丈夫也有一天撒手人寰……面對生命的無常,她依然要堅強地活下去,擁抱生命的苦辣酸甜。而她的女兒、孫女,也延續著她的路,一步一步演繹著人生這齣戲。三位女主角都兒孫滿堂,也鼓勵下一代結婚生子,讓愛延續。

「時間」在這齣戲中也有著細膩的展示,宛如一個勾勒生命痕跡的神明,將嚎啕大哭的嬰兒變成青春少女,皺紋慢慢爬上了她的臉龐,進而變成白髮蒼蒼老婦。電影運用特殊化妝及視覺特效,讓主角柯德莉塔圖能夠完美演繹一位女性在不同年齡段的風華。逼真的效果讓她驚艷與驚訝交錯:「看見自己的一生感覺很特別,我還認得十年前那個雙唇豐滿及臉頰圓潤的自己,但看到年老的我時,卻曾一度感到不安,不過這也是我想接演這部片的原因。我和奶奶的感情很好,雖然她已去世,但我想以這個角色向奶奶致敬,希望讓她也看看我和她同年紀的樣子!」

影片的對白不多,更像在閱讀一本散文詩,正是這詩意的描述,給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導演表示,他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讓觀眾感受生命循環不息的連續性,亦感受時間的洪流不可抗拒。

拍攝一絲不苟 展示古典美

喜歡看跌宕起伏劇情片的觀眾或會對《生之頌》有些許失望,電影節奏緩慢,敘事風格十分獨特。整部影片的精髓並不在於複雜的情節,而在於恰到好處的配樂與精緻的畫面,可比擬美國名導泰倫斯馬力(Terrence Malick)的鏡頭美學,使一切不言而喻,陳導將之譽為「新世界」的電影手法。

24年前以處女作《青木瓜之味》蜚聲國際影壇的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延續其一貫清新嚴謹的風格。電影每一格菲林,都力求表現最美的場景,為了拍攝出完美畫面,捕捉完美的自然光,演員們經常在片場等待長達三小時以上,一旦開拍便需馬上全心投入,因此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讓實力派的柯德莉塔圖也感歎:「由於每個鏡頭都具備不可思議的美感,因此拍片時演員表現也必須絕對自然,否則將會淪為畫面中的一個道具,使我每次拍攝都全力以赴,絲毫不敢鬆懈。」

而女星瑪麗蓮洛倫表示參與演出的不易:「在拍攝時,我完全無法預料自己會出現在電影的哪部份。拍攝過程也必須經常想像旁白的出現。」她深信導演要求的每一個細緻、重覆的動作都具有意義。

《生之頌》運用自然光線營造出來的豐富色彩,配合演員們精準完美的肢體動作,令電影像一幅幅大師級的美麗名畫,集精緻考究與浪漫唯美於一身,為觀眾帶來一次難得的視覺享受。◇

配樂演繹「生老病死」

2月中旬,《生之頌》與Music Lab合作在香港舉辦特別放映場,把古典音樂與電影裏面的配樂作一個融合,邀請到《KJ音樂人生》的主角「本地薑」青年鋼琴家黃家正先生(KJ) 現場彈奏。他特意挑選幾首片中的曲目,希望以古典音樂帶領觀眾重新感受《生之頌》所帶出的生命感歎,用「生老病死」和「愛」作主題,讓觀眾體會音樂的靈感。

本地薑鋼琴家黃家正感觸《生之頌》之「生、病、老、死」。(驕陽電影)
本地薑鋼琴家黃家正感觸《生之頌》之「生、病、老、死」。(驕陽電影)

生命的感慨

德布西(Debussy)《阿拉貝斯克第一章》(Arabesque No.1)其流雲似水的曲調化出「生」之頌。

巴哈(Bach)《b小調前奏曲(Prelude in B minor) 似鐘下靈魂,道出「病」之悲。

佛瑞(Fauré)《安魂曲──聖三頌》(Requiem Sanctus)以童聲合唱,誦出「老」之愴。

李斯特(Liszt)《降D大調安慰曲》(Consolation No.3) 帶出心鏡平湖,悔出「死」之憾。

愛的感慨

李斯特(Liszt)《愛之夢》(Liebastraume)以男音獨唱,訴說「愛」之承。

貝多芬(Beethoven)《奏鳴曲 Op. 111 II Arioso》(Sonata Op. 111 II Arioso)為老年終曲,奏盼「愛」之望。

李斯特(Liszt)《他的小孩睡醒讚美詩》(Hymmne de l’enfant a son reveil)以童聲合唱,誦出「老」之愴。

佛瑞(Fauré)《領進天國》(Paradisum) 表達在天國俯瞰「愛」之絕。◇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