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曼城阿爾伯特廣場(Albert Square)守夜前,我專程去商店買了一束鮮花——貨架上的花已經所剩無幾。拎著花,我融入大街上緩緩向前滾動的人流,如此多的人朝同一個方向移動,似乎只有球賽時才會看到的景象。

走到阿爾伯特廣場,那裏已經聚集了好多人。我擠入人群,找到一個古老的門廊,背靠一根石柱,旁邊是一位全副武裝的警察。我把包放在身邊,開始佇足等待。人們仍在不斷匯集,本已十分緩慢的人流也逐漸停滯下來,共同望向阿爾伯特廣場的中心——阿爾伯特親王的塑像。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舉著「我愛曼城」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舉著「我愛曼城」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這時的天氣是難得的晴空,而我站的位置則是門廊的陰影之下,所以,雖然人多到了前胸貼後背、幾乎沒法移動的密度,但卻不感覺悶熱或窒息。相反,卻有一種神清氣爽的體驗,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肅穆的氛圍。

廣場的擴音器效果並不很理想,我站的地方,實在難以聽清發言者的講話。所以,無論是曼城市長還是工黨領袖的發言我都一視同仁了。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頭銜也的確帶不過生命與逝去的分界線。

(從左至右)曼城市長Eddy Newman、大曼徹斯特地區市長Andy Burnham、工黨領袖Jeremy Corbyn和地區政府和社區秘書Sajid Javid發表講話。(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從左至右)曼城市長Eddy Newman、大曼徹斯特地區市長Andy Burnham、工黨領袖Jeremy Corbyn和地區政府和社區秘書Sajid Javid發表講話。(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不過,這也給了我充足的時間觀察這些平日只會擦肩而過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黃白黑紅都匯集在這個廣場,停留在每個人的身旁。

不遠處的一位父親把自己的兒子舉過頭頂,讓他騎在自己的頸上;我正前方的一個女孩在默默流淚,不斷地擦拭。右側還有一位坐著輪椅的黑人——要來到如此擁擠的地方是多不容易——可他還是來到了這裏。

左邊那位警察專注地端詳著周邊的每一個人,並偶爾用步話機簡短地交換信息。後面的護士佇立於救護車旁,雙手抱於胸前,掃視著前面的人群。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舉著「和平終將獲勝,恐懼必將失敗」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舉著「和平終將獲勝,恐懼必將失敗」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曼城的穆斯林人士聚集在一起舉著「我愛曼城」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曼城的穆斯林人士聚集在一起舉著「我愛曼城」的標語。(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曼城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但面對這樣的悲劇衝擊,這一千多人的反應卻出奇的一致,大部分都靜靜地站在那裏,咬著嘴唇沉默著——沒有哭天搶地,歇斯底里的悲痛——即便是打著耳釘、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的「現代化」年輕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他們展現出的也是英倫貴族般的莊重與肅穆,這種克制的悲慟更真誠,也更震撼。而人們離去的時候也井然有序,沉靜、祥和而沒有任何喧譁與騷亂。

而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為這樣的集會也做了很多的安保措施,警察、護士、保安都在各司其職。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參加燭光守夜的人們。(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講話結束後,為了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我逆著人流努力地走了上去,來到放置鮮花的地方——這裏也排起了長隊,這些寄託著思念的花束、蠟燭、賀卡甚至是玩具熊被細心地擺放在曼城市政廳正門的旁邊。

曼城公眾為燭光守夜擺放花束。(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曼城公眾為燭光守夜擺放花束。(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寄託著思念的賀卡和玩具熊。(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寄託著思念的賀卡和玩具熊。(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當我從阿爾伯特廣場離開的時候,我愕然地發現,往日喧囂的街道變得異常寧靜——這種氛圍並非只凝聚在Albert廣場,而是彌散開來到了曼城的每一個角落——這或許將是一個寧靜的不眠之夜。

工作人員為參加燭光守夜的人提供免費的礦泉水。(Leon Neal/Getty Images)
工作人員為參加燭光守夜的人提供免費的礦泉水。(Leon Neal/Getty Images)

不過,這場英國近20年以來最大的悲劇,衝擊的不只是曼城,更是整個英國以至世界。因為悲劇的背後,見微知著的是更多更大的難題。也許,這悲痛能夠短暫地把英國人從面前的「政治漩渦」中拉出來,但是回歸日常生活之後,英國人依然要面對著6月8日的「大選」和長達兩年之久的「脫歐」歷程。

身在其中的每個人,會如何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呢?也許,就如同那種貴族精神所展現出的——向自己內心的善良去尋求力量——會是這紛亂與迷茫中的指南針。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