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林鄭月娥組班完成,因為要上呈北京政府批准,以備一眾官員於七月一日上任。媒體亦陸續報道其班底人選,實在無法令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因而難寄厚望,各項政策範疇難有突破。

三名司長全部留任。原先媒體報道林鄭希望延攬新人選,顯然未能成功。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年紀不輕,予人的印象是圓融。財政司陳茂波是梁振英的愛將,民望長期低落,在國際及本地財經界缺乏威望;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沒有壓陣的能力。律政司袁國強傳聞只願意多做半年,林鄭仍得再覓替補人選。

十三位局長三人留任,包括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及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黃錦星能力及民望明顯低落。只有四位副局長升任局長,包括食物及衛生局的陳肇始、教育局的楊潤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劉怡翔和保安局的李家超。現任特首辦主任邱騰華則轉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

另有四名新局長來自公務員隊伍,包括原機電工程署署長陳帆出掌運輸及房屋局、羅智光主管公務員事務局、聶德權任政制及事務局局長和黃偉綸任發展局局長。唯一的局外人是民主黨的羅致光出掌勞工和福利局。

這樣的班底,令人懷疑為甚麼要引進「高官問責制」,反正人才源自政府內部和公務員隊伍。建制的政黨、財經界和香港的專業人士以至諮詢架構的「公職王」,全部不能為政府輸送人才。香港當然不缺人才,香港人亦不至於不願意為香港服務,顯然有能者認為無法在林鄭的政府內一展所長,建功立業,這反映目前特區政府的困境。

其實原先在梁振英政府內表現不錯的食衛局局長高永文、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等亦不願意留任或不獲邀請留任。公務員隊伍中能幹的女政務官不少,但林鄭亦不能改善其內閣的性別平衡。她本人對下屬要求高,但不客氣是官場所熟悉,個人的作風大概亦或為延攬人才的障礙。

政務官系統自有其優點與缺點,政務官中缺乏有實戰經驗的財經金融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他們囿於本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與社會逐漸脫節,林鄭不懂搭地鐵是最好的寫照,脫節的具體問題就是不了解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

理想的內閣自然是針對上述的討論從各方延攬人才,彌縫各類人才的不足。歷屆特區政府的班底,的確予人「一蟹不如一蟹」的印象。特區政府的一眾司局長,如果與其他亞洲三小龍的內閣比較,高下立見。

要想說些好說話,各司局長絕大部份是上屆政府舊人,不須要太多磨合,彼此有一定的認識,這是比梁振英內閣初期優勝的地方。◇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