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房車(Recreational Vehicle)之前,就一直夢想著完成阿拉斯加之旅。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發現阿拉斯加之旅是許多北美旅友的夢想,即使在世界範圍內,阿拉斯加之旅也在許多人一生必做的名單之上。阿拉斯加絕大部份的土地,都沒有被人類破壞過,還保留在原始生態的環境中。在網上搜尋了一下阿拉斯加之後,又發現了幾個有關阿拉斯加有趣的史實,就更加激起了駕車環遊阿拉斯加的慾望。

一.引言:夢繞阿拉斯加

購買阿拉斯加 美國賺了一筆「飛來橫財」

沙皇俄國1867年將面積為172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史稱「購買阿拉斯加」(Alaska Purchase),售價720萬美金(約合每公頃土地只需2美分),大約折合今天的1.2億美元,對於以掠奪他國土地為基本國策的沙皇俄國來說,這真的是罕有的舉動。

沙皇俄國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Crimean War)戰爭中敗給了英法土聯軍,元氣大傷,經濟捉襟見肘。毫無防衛的俄屬阿拉斯加在英國海軍從西部海上和南方陸地(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即今日的加拿大卑詩省)的夾擊下幾無生存的可能性。為了不落入雞飛蛋打,一無所獲的境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將阿拉斯加簽約賣給了美國。一來不會白白地丟掉阿拉斯加,二來在宿敵英國殖民地(英屬加拿大)的北部打下美國(美國當時也是英國的敵人)這個釘子。下面的圖片就是當年付款的支票。

這場在現代人眼中破天荒的便宜買賣和「飛來橫財」在當時卻被持反對意見的人譏諷為「西沃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西沃德是當年和俄國簽約的美國國務卿。當時有人認為阿拉斯加是一塊天寒地凍的不毛之地,對喜愛溫暖的美國人沒有任何實際價值。也有人認為,如果英屬哥倫比亞能夠併入美國,阿拉斯加就可以和美國大陸直接連上,這樣的話購買阿拉斯加還有意義。1871年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成為加拿大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拉斯加從此註定與美國南部48州在地理上分開。但是阿拉斯加從經濟上來說無疑是現代史上獲利最大的買賣,有人估算,僅簽約50年後,美國人從阿拉斯加的獲利就超過了購買價值的百倍。

阿拉斯加(下圖中紅線部份)東與加拿大育空地區(Yukon Territory)接壤,南與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接壤,西與俄國隔白令海峽相望。阿拉斯加的面積是美國本土最大州得克薩斯州(69.5萬平方公里)的兩倍多。美國笑話有云,「把阿拉斯加分成兩部份,得克薩斯就是第三大州」。

阿拉斯加的運輸主要靠海運,即使在今天的條件下,海運依然是最廉價和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就連阿拉斯加的首府朱諾市(Juneau)也沒有公路可達,只有靠海運和空運。

阿拉斯加在俄國佔有時代,主要經濟來源是出口海獺皮(Sea Otter),由巴拉諾夫(Baranov)領導的俄國美洲公司獨家經營。海獺皮運到聖彼得格勒銷售,食品物資則由英美商人供應。

阿拉斯加距離聖彼得格勒路途遙遠,要通過太平洋,印度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然後北行,由南向北通過大西洋後再從歐洲的北海到達聖彼得格勒。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至少要走半年以上。1799年俄國美洲公司船隊的海難幾乎使俄屬阿拉斯加海獺皮收購站陷入飢荒。幸虧一艘美國商船來年夏天到達,巴拉諾夫才盼到了救星。巴拉諾夫本人就是在1818年退休後返回聖彼得格勒的途中染疾身亡,雖然在海上行駛了近5個月,最終也沒有能夠回到家鄉俄國。

淘金熱和普拉德霍灣油田

阿拉斯加經歷了兩個開發高峰 ,分別是淘金熱和發現普拉德霍灣油田。

普拉德霍灣油井(網路截圖)
普拉德霍灣油井(網路截圖)

1867年後,阿拉斯加在美國人的手中依然變化緩慢。直到1896年在加拿大今天的育空地區道森市(Dawson City)發現了金礦,掀起了克朗代克淘金熱(Klondike Gold Rush),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十萬餘眾淘金者翻山越嶺通過阿拉斯加進入道森市。有人發了大財,有人在雪崩中,在嚴寒和疾病中喪生。

美國著名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也是當年淘金者中的一員,他的兩篇著名小說,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和白牙(White Fang)都是以加拿大的淘金熱為背景的。

1899年阿拉斯加的瑙蜜(Nome)也發現了金礦,淘金熱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大多數的金礦今天早已關閉,但是淘金熱給阿拉斯加帶來的早期大開發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

1968年,阿拉斯加面臨北冰洋的普拉德霍灣(Brudhoe Bay)發現了北美最大的油田,阿拉斯加的經濟境況從此得到了徹底的改變。1977年5月31日,在花費了80億美元和3年多的建設後,一條長達1,286公里每天能夠輸送兩百萬桶石油的輸油管路終於建成。從此,石油就源源不斷地從北冰洋油田輸送到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城市。再從沿海城市裝上巨型油輪運往洛杉磯和三藩市地區的煉油廠。因為阿拉斯加缺乏煉油設備,阿拉斯加使用的汽油柴油絕大部份是從美國大陸海運而來的,這使得阿拉斯加的汽油柴油價格比美國大陸高出一截。由於日常用品和糧食蔬菜大都靠從美國大陸運來,阿拉斯加的物價也就自然高居美國榜首。

阿拉斯加現在的油田產量比最高峰時期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提供了阿拉斯加州政府90%的歲收。阿拉斯加居民也收到額外利益:從1982年開始石油工業給每個居民分紅,30多年來一個4口之家僅從這項分紅中就得到了13.3萬美元。2014年阿拉斯加居民的平均家庭收入中位數為82,307美元,比全美的平均中位數65,910美元高出了近25%之多。

阿拉斯加公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阿拉斯加開放史實是阿拉斯加-加拿大公路(ALCAN Highway)的修建。

1942年阿拉斯加公路施工現場(網路截圖)
1942年阿拉斯加公路施工現場(網路截圖)

1941年12月7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日本海軍襲擊珍珠港事件,從而使美國正式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了防範日本對美國西海岸和阿拉斯加的攻擊,從海上切斷美國對阿拉斯加的運輸線,美國羅斯福總統在1942年2月11日緊急批准了醞釀多年的計劃-從加拿大卑詩省修建一條通往阿拉斯加的內陸公路,以確保對阿拉斯加戰時的軍需供應。美加共建公路的協議為:美國出人出錢,公路必須按照加拿大力主的走向鏈接加拿大北方5個空軍機場,公路的所有權在戰後歸還加拿大。

就在公路開工修建後幾個月,1942年6月3日,日本偷襲並佔領了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棋高一著,1萬1千名美國工兵早已在零下30至40度的嚴寒中四頭併進地展開了對公路的修建,包括4千名黑人士兵的建築隊伍日以繼夜地苦幹,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周7個工作日,沒有假期,硬是搶在1942年10月28日全線通車,把計劃2年完成的工程以8個月的時間建成。這條公路的建成為軍事上增援阿拉斯加和一年後從日軍手中重新奪回阿留申二島功不可沒。

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蘇聯竟是這條公路最大的受益者。當蘇聯在歐洲戰場被德軍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歐洲所有的物資供應途徑均被切斷,唯一的供給線就剩下西伯利亞。而阿拉斯加這個軍需大倉庫就成了供應蘇軍軍需的重要的來源。

據戰後資料顯示,美國在二戰中總共向蘇聯運送了1.4萬架飛機、7,056輛坦克、5,105輛自行火炮、409,526輛汽車、1萬輛吉普車、80,218門高射炮、13.16萬挺機槍等400餘萬噸戰爭物資,總物資援助更高達1,523萬噸。這又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俄國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美國在關鍵時刻又幫助俄國捍衛了國家主權。

阿拉斯加——加拿大公路今天被稱為阿拉斯加公路,1942年完工時全長1,700哩(2,700公里),現在全長是1,387哩(2,232公里)。這是由於近年來不斷地改建,把當年的許多彎路改直所致,當年的碎石路也都改建成了柏油路。路況與加拿大的大部份公路並無二致。

阿拉斯加公路始於道森克里克(Dawson Creek)止於三角洲交叉口(Delta Junction),對加拿大西北邊陲和阿拉斯加的發展和建設功不可沒。如今這條公路成了旅遊者的最愛。美國人對於美國參與過的事物倍感興趣,據說公路上的遊客80%以上是美國人。美國各地的遊客先是飛到西雅圖(Seattle),在西雅圖租旅遊房車後駛入加拿大卑詩省,然後齊聚道森克里克「零公里碑」處合影留念,阿拉斯加之旅就可以正式開始了。(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