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娜與莉拉出生在二次戰後的那不勒斯貧窮郊區,兩人的友誼從六歲時交換娃娃開始,充滿活力的莉拉總是走在前頭,帶著艾琳娜去冒險;個性內斂的艾琳娜總是加倍努力,讓自己永遠可與莉拉匹敵。在重要的時刻相挺,但誰先達標時又不甘落後;這種互相啟發,又視彼此為可敬對手的狀態,是她們六十年友誼的基調。

但兩人六十六歲那年,莉拉突然消失了。莉拉從來沒有出走或改變身份的念頭,也沒想過要自殺。

但她曾說過,想要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消失,化為無形,讓人再也找不到她。如今,莉拉要把人生抹除殆盡,且已經付諸行動。艾琳娜決定寫下還留在記憶裏的一切,不讓莉拉消滅人生的痕跡,看看這一次誰是贏家……

序幕:抹滅一切痕跡

1

這天早上黎諾打電話來。我以為他又是來開口要錢的,所以也準備好要拒絕了。但這不是他打電話來的原因。他媽媽不見了。

「甚麼時候不見的?」

「兩個星期前。」

「而你現在才打電話給我?」

我的語氣想必充滿敵意,雖然我並不生氣,也不覺得他得罪了我,只是有點挖苦的意味。他想要解釋,但卻半用方言,半用意大利文,笨嘴笨舌,夾纏不清。他說他原本以為媽媽只是像平常那樣,在那不勒斯到處遊蕩。

「連晚上都不回家?」

「你也知道她是甚麼樣子。」

「我是知道沒錯。但是兩個星期不見人影難道很正常嗎?」

「是的。你已經好一段時間沒見到她了,艾琳娜,她情況越來越不好。她永遠不想睡覺,整天進進出出的,想做甚麼就去做。」

反正呢,到最後他開始覺得擔心了。他已經問遍了每一個人,到各家醫院轉了一圈,甚至還去找過警察。甚麼結果都沒有,完全沒有他媽媽的蹤影。

好一個乖兒子啊!大個子,四十歲,這輩子沒幹過活,就只是個三流的騙子和揮霍無度的浪子。我想都想得出來他能有多用心去找人。才怪!他根本沒腦袋,而且心裏只有他自己。

「她沒來你這裏?」他突然問。

他媽媽?來杜林?他很清楚狀況,只是隨口問問而已。是啊!他很愛旅行,來過我家至少十幾次,每一次都是不請自來。

而他媽媽,我衷心歡迎的客人,卻一輩子沒離開過那不勒斯。

我回答:「沒有,她沒在我這裏。」

「你確定?」

「黎諾,拜託,我都說了,她不在這裏。」

「那她會去哪裏?」

他開始哭,我隨他去表演他的絕望。

一開始的假哭,到後來好像變成真的了。

他哭完了之後,我說:「拜託,就這麼一次,順她的心意吧:別找她了。」

「你的意思是?」

「就是我說的意思啊!沒用的。學著獨立吧!也別再打電話給我了。」

我掛掉電話。

2

黎諾的媽媽名叫「拉菲葉拉‧瑟魯羅」,但是大家都叫她「莉娜」。但我不一樣,我從來不喊她的名,也不叫她的姓。對我來說,這六十幾年來,她始終是「莉拉」。如果我突然叫她拉菲葉拉或莉娜,她一定會以為我們的友誼完蛋了。

起碼有三十年了吧!她有天告訴我她想要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一絲痕跡,而我是唯一了解她意思的人。她心裏從來沒有出走或改變身份的念頭,也沒夢想要在其他地方展開新生活。

她沒想過要自殺,因為擔心黎諾必須處理她的遺體,被迫料理她的後事。

她想的其實是另外一回事。

她想要消失;她想要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消失,讓她整個人都化為無形,再也找不著。因為我對她這麼了解,或至少我覺得自己了解她,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認為她已經找到讓自己消失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連一根頭髮都不留下。(待續)◇

——節錄自《那不勒斯故事》/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艾琳娜斐蘭德 Elena Ferrante

出生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行事低調,真實姓名保密到家,也從不在媒體露面,但作品依舊廣受世界各地讀者歡迎。

斐蘭德以女性成長故事著稱。第一部小說作品《不安的愛》(L'amore molesto, 1992)描寫女插畫家返鄉調查母親之死,後來被改編為電影。讓斐蘭德的好文筆更廣為人知的第二本小說作品《放任時期》(I giorni dell' abbandono, 2002),費時十年才發表,敘述單親媽媽如何面對空虛的人生。

從2011年陸續出版的小說《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帶有自傳色彩,描寫女作家與童年好友的故事,內容廣及十個家族與六十年的生命歷程。這系列自2012年陸續推出英譯本後,讓斐蘭德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熱門作家,並獲選為《金融時報》2015年度女性、《時代雜誌》2016年百大影響人物;該系列的第四集入圍2016年布克國際獎決選名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