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唐太宗

半月無雙影,全花有四時(1)。

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2)。

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3)。

駛彈風響急,緩曲釧聲遲(4)。

空餘關隴恨,因此代相思(5)。

1.半月:半個月,喻時間長久。雙影:同行的行人。四時:一年四季。

2.摧藏:奏樂時抑按的動作,引申為悲痛的心情。掩抑:琵琶聲低沉抑鬱。

3.促節:短促的節奏。翠帷:翠羽裝飾的帷屏。

4.駛彈:快速地彈奏著。釧:手鐲。

5.關隴:關中和甘肅東部一帶的地區(絲路)。

長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極為荒涼,接連半個月都難以見到行人,路途中難得見到一年四季盛開的花。

唐朝繪畫裏彈琵琶的女子。(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唐朝繪畫裏彈琵琶的女子。(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我彈奏著琵琶,其聲低沉抑鬱,難掩心中的傷悲。短促的節奏圍繞著公主華美的衣服,清亮的聲音充滿了翠羽裝飾的帷屏。

彈著彈著進入了快板,音如疾風,慢板如玉鐲相擊的清脆,琵琶的聲音漸漸留白、惆悵。作為父親難以承受女兒將離別千里走上絲路的哀愁,就讓這一曲琵琶代表我對公主的思念。

題解及賞析:

作者唐太宗(西元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即位後改年號為貞觀,他締造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之一。

唐太宗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君主,他留下的文治武功為歷代君主的典範,史稱其為千古一帝。

這首詩作於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當時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親,臨行前為公主送行之作。

此詩的背景是吐蕃王松贊干布求親的歷史故事:在盛唐時期西方的吐蕃日漸強盛,其主松贊干布雄霸一方,他衷心仰慕漢地文化,希望能受到東方聖王唐太宗的文明教化,於是派出使者赴長安請求和親,但未獲太宗的認可。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松贊干布見求婚未果,便率軍征伐吐谷渾。並屯兵於松州只圍不打,願讓唐太宗認可他的實力,太宗聽聞松州遭圍,便立即派兵征討,大敗吐蕃。松贊干布戰後遣使進獻黃金五千兩,珍玩數百以謝前罪並再次懇請婚約。唐太宗見松贊干布一片赤誠,同時為了教化西藏地區,所以答應了吐蕃請婚的要求。

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與尺尊公主(左)的塑像。(公有領域)
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與尺尊公主(左)的塑像。(公有領域)

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親,隨行帶的除了金銀珠寶外,更帶了數百卷傳統文化經典、佛像、佛經、藝術品、藥方及各類穀物種子等。文成公主人如其名,在西藏地區留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與丈夫松贊干布一同於藏區洪傳佛法、護持正教,驅逐異端邪說。

這首五言詩全文清新自然,樸實誠懇。沒有華麗的辭彙,即使沒有深厚的古文素養也能體會其中的情意。

全詩的核心在最後一段「空餘關隴恨」的「恨」 字,此字有怨、遺憾之意,但在全文中卻未有怨恨意涵,但為何用此字呢?這就要由此詩的主題琵琶樂器談起:

楊吳木雕琵琶,揚州邗江蔡莊楊吳尋陽公主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楊吳木雕琵琶,揚州邗江蔡莊楊吳尋陽公主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琵琶是中國傳統的樂器,音色純淨自然,時而高亮,時而委婉低迴,中國歷代有無數悲壯、淒美的故事流轉在琵琶的四弦之間……。

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在位時期,烏孫王昆莫決定臣服請求和親,武帝讓宗室之女細君公主嫁予烏孫王。公主西行千里,為寄託思念之苦,將箏、筑改為可一手抱起的樂器,以便隨時吟唱故國歌謠,抒解相思之苦,這樂器據說就是琵琶。

王昭君畫像,取自清陸昶輯《歷朝名媛詩詞》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公有領域)
王昭君畫像,取自清陸昶輯《歷朝名媛詩詞》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公有領域)

到了漢元帝時期,匈奴王呼韓邪單于至長安拜見元帝請求和親,漢元帝應允讓王昭君及五位宮女出塞。王昭君離開中土前望著塞外漫天黃沙,隨手彈起琵琶即興奏出《出塞曲》,寄託了濃厚的鄉愁和一絲憧憬,其聲催人淚下。

這個「恨」字體現了作為父母愛護女兒,捨不得女兒出嫁的複雜心情。也讓人體會了唐太宗這位偉大帝王在嚴肅的威儀下深情的一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