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歷六月,是茉莉花最好看的花期,花又大又盛。翠綠的葉片成波,翠海中乳白色的茉莉花飄溢著沁人的濃香。茉莉,有白,有紅,也有紫,紅茉莉艷麗,沒有香氣,紫茉莉比較少見,白茉莉香氣濃郁,應用廣,成了茉莉花的招牌。

茉莉南方第一花

茉莉花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喜歡濕熱的氣候,成了南方國度特有的香花。「茉莉」一詞是梵語瑪麗卡的音譯,隨人會意產生了不少的同音異字叫法。「末麗」,「抹莉」,「沒利」,「末利」,「抹勵」都是茉莉。

幾千年前,中國人就熟知從西土移植而來的茉莉花。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以「末利」稱茉莉花,那時南方人喜愛茉莉的芳香,競相種植,「耶悉茗花(素馨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該書中又引“南越行記”的見聞說:「南越之境,五穀無味,百花不香,惟茉莉,那悉茗(素馨)二花特芳香。」

宋代洛陽名園裡就有這來自遠方的奇卉洛陽在北地,北地種植茉莉花真是奇巧,“洛陽名園記”有這樣的記載:「遠方奇卉,如紫蘭,茉莉,瓊花,山茶之儔,號為難植,獨植之洛陽。」這說明了茉莉花是中國南方花木,北地中唯有洛陽獨有。

茉莉奇葩,香氣冠素馨,南宋時,羅願就給了她「東南第一花」的美名。見“奉酬李叔勤知縣覓抹莉花栽長句”。

茉莉南宋宮中消暑名香

南宋以南方杭州為都,夏天裡南土芳香的茉莉花成了宮中納涼避暑的薰香花材。宮中廣庭放置數百盆的茉莉,素馨等香花,架起大型風輪,吹呀吹,整個殿中都溢滿了清芬“幹淳歲時記”有這般記載:「禁中避暑,多禦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

不僅是宮廷大內,詩人也喜愛茉莉的薰香讓人玉肌絲絲清涼,詩人劉克莊說茉莉:

一卉能薰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

茉莉花喚“沒利”,名嘉花亦嘉,遠從佛國到中華(莊溪認識植物網站/創用cc 2.5)
茉莉花喚“沒利”,名嘉花亦嘉,遠從佛國到中華(莊溪認識植物網站/創用cc 2.5)

茉莉沒利通佛理去利益之心

茉莉花來自佛國,南宋名臣王十朋(公元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年,字龜齡,號梅溪)就喚茉莉為「沒利」,見到茉莉花明心見性,「好利心緣淺“(點絳唇其十四艷香茉莉),抹去自己的利益之心,見王十朋的詩”又覓沒利花“:

沒利名嘉花亦嘉,遠從佛國到中華。

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

向禪房覓茉莉,不愧是氣節名臣王十朋,心在佛門,以佛理高標自我要求,追逐蠅頭利的一思一念都讓他自己感到不安。

王十朋被宋高宗親自拔擢為狀元,一生「後天下之樂而樂」,劍及履及“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他任地方官時愛民如己,把錢都用在人民,地方上,一生兩袖清風,一家人都受他影響,飢懷餓肚不以為苦。他在泉州州牧任上,妻子死了,因為家中無錢返葬故鄉,只能留在棺襯中,兩年後方得以根歸鄉里。見“梅溪集卷二十”<挽令人>。

花香薰茶稱香片(的Fotolia)
花香薰茶稱香片(的Fotolia)

茉莉花薰茶

長夏裡,在茉莉花茶裡,可聞到春天的氣味。茉莉花,在薰茶中最是著名。春天的香味交棒給了長夏的茉莉香片。茉莉香片,可以說是中華花茶的代言人,馳名海內外。將茉莉花苞放入茶葉中薰香,使茶葉染上茉莉花香,做成薰茶,就是茉莉香片。

古來福建茉莉花茶最富盛名,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當地茶農將茉莉花苞用於製茶,歷史已經相當久遠。據說,福建人到了海外,最思念的家鄉味就是茉莉花茶之味南宋時。 ,在盛極一朝的飲茶文化下,蘇州也發展了精緻的茉莉花茶,可惜這文化已經不傳。薰風如有情,吹簾散得香雪來。這幽致還在文化的記憶中發酵。

茉莉花妙用無窮

茉莉可觀,可飲,芳香的茉莉自古以來還是香精油,香水,花露的原料。將花朵蒸餾後,得到的茉莉花露,有理氣,健脾,美容,發發的功效。不過茉莉的根含有中樞神經麻醉成份,是有毒的天然物,不可過量。

“本草綱目”李時珍說茉莉花的功能非常多元:「。其花皆夜開,......女人穿為首飾,或合面脂亦可熏茶,或蒸取液以代薔薇水」,「蒸油取液,作面脂頭澤,長發潤燥香肌,亦入茗湯」。

紫茉莉一名喚作「胭脂花」(莊溪認識植物網站/創用cc 2.5)
紫茉莉一名喚作「胭脂花」(莊溪認識植物網站/創用cc 2.5)

還有一種紫茉莉,可以當美妝容的胭脂,唇彩。紫茉莉早開午收,一名喚作「胭脂花」(胭脂花),可以點唇。

茉莉嫩葉用來蒸豆腐是野蔬絕品。茉莉花的葉子具有清熱,解表,利濕之效,採收茉莉花初發的嫩葉,洗淨,同豆腐蒸食,說是絕品。在日本這可就是懷石料理的上選了。

好一朵美麗芳香的茉莉花!幾千年前遠從佛國傳香到中華,“茉莉花”在民間唱出小調,於十八世紀又從中國傳到西方歌劇中,成了世界名調茉莉。情韻深濃處,夢裡猶覺鬢邊香。◇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