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現代醫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度或濫用抗生素使得超級細菌不斷變種,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不斷提出警告,若再不積極採取行動,明日醫界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浸會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堆填區滲漏液中,驗出含有藥用抗生素,部份污染物含量已達可產生抗藥性細菌的水平,即使經滲濾污水處理後排放入大海的垃圾汁同樣超標,對公眾健康及海洋生態構成嚴重威脅。

香港浸會大學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學碩士課程主任、生物系高級講師鍾姍姍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分別於本港3個堆填區(包括新界西堆填區、已關閉20年的望後石堆填區和船灣堆填區)收集抽取滲漏液(俗稱「垃圾汁」)化驗,發現全部含有抗生素殘留物。

檢測發現,所有樣本內抗生素環丙沙星(CIP)濃度超出評估環境風險的「預測無影響濃度(PNECs)」參考指標每公升64納克高出5至53倍,即使經處理後的新界西堆填區垃圾汁CIP濃度每公升最高亦達1,259納克。另外部份樣本中紅黴素等濃度亦超出指標,部份污染物的含量已達可產生抗藥性細菌的水平,嚴重影響公眾健康。

鍾姍姍指出,抗生素殘留物有兩個主要來源,包括藥廠的排放,及被當垃圾棄置的家用藥物。殘留的抗生素可能影響海中的微生物和魚類,從而進入人類食物鏈,長期會增加抗藥性風險,令抗生素變得無效,影響人類健康。

抗生素主要用於預防或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致的疾病,醫生會配方特定劑量,並要求病人食完整個療程。抗生素CIP應用廣泛,約在100種註冊藥物中都有使用。鐘姍姍表示,她曾就市民的服藥習慣進行調查,發現不少市民未有跟隨醫生指引服藥,而把剩餘的藥物與家居垃圾混合棄置,或直接倒入廁所。

鐘姍姍建議政府推行舊藥回收計劃,以減少家居棄置抗生素,優化現行的藥物配給、使用和棄置制度,同時有效管理堆填區垃圾汁排放及處理,可以考慮將舊抗生素轉至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焚化,令其成份失效。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是全世界醫療正面臨的挑戰,以往認為感染是可以治癒的,但超級細菌日益強大,治療上更顯棘手,唯有妥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做好抗生素的管控工作,才能防止超級細菌的產生及保障大家的健康生活。◇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