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研究發現,幼童多接觸大自然能減少抑鬱、過度活躍及行為問題,而願意對大自然負責的兒童,會較少出現與同伴相處的人際問題。在香港,也越來越流行帶孩子到戶外參與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每逢周末、假日在海灘、山林、田野間,都會出現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與環保活動的身影,透過系列清潔山徑、淨灘及環保手工活動,在孩子的心中種下自然的種子。

綠色生日會——清潔山徑

Alison(右上)為兒子謙謙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會」,邀請了14個家庭一起做義工。(曾蓮/大紀元)
Alison(右上)為兒子謙謙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會」,邀請了14個家庭一起做義工。(曾蓮/大紀元)

剛剛過去的周日(13日),熱愛自然的Alison為迎來八歲生日的兒子謙謙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會」,召集了自己熟悉的14個家庭,並由環保團體「清徑先鋒」規劃路線,一齊前往風景優美的城門水塘進行山徑清潔活動,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了解生態知識,更體會保護自然的重要意義。

Alison分享,謙謙每年都會開生日會,但去年開始她常常帶兒子一起做義工,今年則構思他的生日應該怎麼樣更有意義。她關注「清徑先鋒」的活動已經很長時間,一個新的想法冒了出來,或許可以在生日會上做義工!Alison聯絡到隊長尋求幫助安排路線策劃,更召集鄰居、幼稚園和小學的同學家長帶著孩子齊齊出發。剛開始她還有顧慮,不知道家長們能否接受清潔山徑的活動,但發出邀請後,一眾家長的熱心支持令她非常感動。

Alison說:「希望能感染到其他家庭一起為社會付出,為社會做些事情。因為下一代是社會很重要的一份子,希望他們先想到別人再想自己。」

另一名同行的家長Angela亦表示,希望透過行山執垃圾的過程教育到小朋友愛護大自然,愛惜樹木,沒有那麼多膠樽,令資源能更好地再用。

在清徑的過程中,也可見到每一個小朋友都非常努力執起山徑中的垃圾,甚至「營救綠苗」。小朋友石振賢發現在執到的一個鋁罐中有一棵小綠苗,富有愛心的他把綠苗從鐵罐救起,埋在土裏,希望能夠幫助小綠苗成長。另一位八歲小朋友王恬之則分享,她覺得參與活動非常開心,學到應該保護環境,不要亂拋垃圾。

小朋友石振賢發現在執到的一個鋁罐中有一棵小綠苗。拔出綠苗後,將綠苗埋在土中。(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石振賢發現在執到的一個鋁罐中有一棵小綠苗。拔出綠苗後,將綠苗埋在土中。(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石振賢發現在執到的一個鋁罐中有一棵小綠苗。拔出綠苗後,將綠苗埋在土中。(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石振賢發現在執到的一個鋁罐中有一棵小綠苗。拔出綠苗後,將綠苗埋在土中。(曾蓮/大紀元)

歡樂的「綠色生日會」,順利完成「清徑」活動,共執得27公斤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歡樂的「綠色生日會」,順利完成「清徑」活動,共執得27公斤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淨灘喚起孩子環保意識

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旅遊熱門地塔門島,「山竹」颱風後的弓背灣出現了大量發泡膠及生活垃圾,去年重陽節假期期間,環保團體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集結一眾義工約30人前往並進行海灘清潔行動。期間亦有多名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看到遍佈石灘的發泡膠及垃圾,小朋友感到非常吃驚,非常直觀地體會到「海洋把垃圾還給我們」。七歲半的何姓小朋友說,以後再也不用即棄物品,平時上學、出遊也都是自己帶水樽。一同前來的家長亦說,在假期參與義工活動十分有意義,可以令孩子認識到保護海洋的重要性。

熱愛潛水的66歲退休人士陳天明(Harry Chan)當日也一同參與了淨灘活動,過程中他十分熱心地為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講解發泡膠、海洋垃圾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帶來的危害。他認為教導下一代保護海洋十分重要,相信他們透過身體力行淨灘,更能夠切身體會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從而培養環保意識。

小朋友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參與淨灘活動。(曾蓮/大紀元)

陳天明(右)一同參與了淨灘活動,他熱心為小朋友講解發泡膠、海洋垃圾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帶來的危害。(曾蓮/大紀元)
陳天明(右)一同參與了淨灘活動,他熱心為小朋友講解發泡膠、海洋垃圾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帶來的危害。(曾蓮/大紀元)

體會田園之趣 在玩樂中學習

小朋友為農田除去雜草。(曾蓮/大紀元)
小朋友為農田除去雜草。(曾蓮/大紀元)

不少農場近年都推出了環保工作坊,亦有農耕體驗活動,意在為小朋友開創一個自然空間,在玩樂中學習到生態知識。

在打鼓嶺坪輋的「國泰花園魚菜共生實驗農場」有不少親子活動。去年的聖誕節假期,黃先生一家五口與其他家庭一起到訪農場,度過愉快的假期。黃先生有三個女兒,分別為三歲、六歲、九歲,他表示很難找到同時適合三個年齡層孩子的親子活動,但在這個農場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三個孩子都在其中找到了不同的樂趣。九歲的大女兒最喜歡𠝹玻璃做環保裝飾品的工作坊,認為十分新奇,六歲的女兒則喜歡用回收的膠樽做成怕醜草環保車,三歲的女兒覺得撈魚很好玩。

黃先生感嘆,現在住在市區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田園的樂趣,他回憶自己兒時常常到山邊的小溪捉蝌蚪,但是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如今帶孩子參與田園活動,也希望她們能夠在童年多接觸大自然,學習愛護身邊的環境。

𠝹玻璃工作坊。(陳仲明/大紀元)
𠝹玻璃工作坊。(陳仲明/大紀元)

𠝹玻璃工作坊。(陳仲明/大紀元)
𠝹玻璃工作坊。(陳仲明/大紀元)

回收的膠樽做成怕醜草環保車。(陳仲明/大紀元)
回收的膠樽做成怕醜草環保車。(陳仲明/大紀元)

家長帶著小朋友在農場撈魚。(陳仲明/大紀元)
家長帶著小朋友在農場撈魚。(陳仲明/大紀元)

而位於大嶼山的二澳農作社也定期舉辦親子活動,每個月都有精彩節目。去年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的觀星營,也吸引了多個家庭參與,在田間露營後還有農耕體驗,小朋友拿著鋤頭在陽光下除草,落力幫忙,也感受到做農夫的辛苦。

活動負責人阿算表示,希望透過系列的親子活動,給孩子接觸到大自然,體會農田中的樂趣,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生態知識。

二澳農耕體驗。(曾蓮/大紀元)
二澳農耕體驗。(曾蓮/大紀元)

*** *** ***

課本上的描述、網絡世界中的美景,不及自己手捧一朵花、一片葉帶來的感受深刻。不如帶孩子到戶外去,置身山間、海灘、田園中,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