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反修例」風波以來,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在社區舉行首次與市民的公開「對話」。中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黃偉豪認為,由於發言者人數少,不能代表所有主流民意,又預計出現重大政策改變的機會不大。

林鄭月娥的見面會,昨晚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但只有150個名額,入場市民如果想發言要經過抽籤,抽中者每個人只有3分鐘發言時間。

黃偉豪昨早出席港台節目時表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參與是次對話,即使獲抽中發言,也不能夠代表廣泛的公眾意見,「整體的意見是一個比較難的決定,即使150人進場,但並不代表所有150人可以發言的。那麼作為一個可以溝通和交換意見的平台是有限的,而且最關鍵在於政府的態度。因為政府提出『對話』很多人都不想去,很顯然很多人認為,政府對於『五大訴求』僅僅回應了一個,因此政府真正要面對的是那七、八成的市民所期望的其它四大訴求。」

政府對入場的市民諸多限制,包括不能夠帶頭盔、豬嘴(防毒面具)和罐裝飲品等,黃偉豪認為,政府不應該設立太多的限制,因為從抗爭者的角度來說,這些裝備是他們的一種表達,「讓政府官員了解他們在抗爭期間,所遭受的痛苦和困難。」他又認為,政府擔心對話會演變為一個抗爭的場面可以理解,但如果因為攜帶沒有攻擊性的裝備而拘捕市民更是不妥。

不希望政治問題「政策化」

黃偉豪還認為,對話成功與否,要看政府能夠給大眾多少希望,讓市民覺得真的有空間可以改變,如果政府在對話後繼續拒絕訴求,他憂慮將來再搞對話都不會有人參與。又提到,早前有錄音流出,林鄭指自己在「修例」風波一事上,可以做到的事很有限。他呼籲林鄭澄清在對話之後,特首有哪些決定是可以實行的?「再給公眾一個信息有多少空間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如果最後還是說只能中央決定,這會給對話造成一個負面印象。」

對於最近政府提出的解決深層次矛盾的問題,包括讓「年輕人上樓」,以此緩解政府所應該面對的「修例」風波,黃偉豪擔心,「政治問題會政策化,用錢解決,我們會擔心是否有『轉移視線』的嫌疑,這都回應不了三個月以來市民所參與的運動這一核心問題。」

聽眾鄭小姐表示,自己是被抽中參與對話的市民,但個人認為對話作用不大,「其實『五大訴求』每個人都講了這一需求,我自己認為『撤回』、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尤其是警方的武力問題是最嚴重的,這兩點最起碼要做到才能緩和民怨。」

另外,被問到如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將如何影響香港,黃偉豪回應,法案推出的目的就是希望與香港的人權狀況和民主進程掛鉤,「如果《法案》通過,無論香港政府或者中國政府想要鎮壓香港的示威,或延遲香港整個的民主進程(政府)所面對的壓力和難度會很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