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安全、快樂地登山,我們必須熟悉各種登山技巧。我們得知道進入荒野時該帶甚麼衣物、裝備與糧食,以及如何在野外平安過夜。我們也必須知道如何在只能依靠自己所背東西的狀況下,順利地在荒野裏做長距離的移動,並在沒路可跟、找不到路跡時,依然可以定位。

登山有益身心, 但是出發前應做好各種準備。
登山有益身心, 但是出發前應做好各種準備。

我們需要熟練各種攀登技巧,如確保繫繩(belaying,當一起攀登的繩伴墜落時,保護他不致摔落的技巧)、垂降(rappelling,使用繩索下降)等等,以順利攀上、爬下要攀登的山峰。我們也必須具備特殊的攀登技巧,不論是冰攀、雪攀或攀岩。

雖然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但在山野行走時可能遭遇的危機,是無法完全預防的。所以,每位登山者都應該接受登山安全教育,學習野外急救與救難的技巧,以實現真正能在山中自主的能力。

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
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

調適體能

難度等級較高的攀登活動現在也越來越普遍。
難度等級較高的攀登活動現在也越來越普遍。

登山是需要高度體能的活動。幾乎所有的攀登活動都越來越像是運動競技,特別是難度等級較高的攀登活動。今日的登山者已能完成一些以前被視為不可能達成的壯舉;不論是攀岩、雪攀或高海拔攀登,新的標準和紀錄一再地被刷新。人們不但突破了上攀的極限,也打開了下爬的限制。從前覺得很難爬上,或根本上不去的陡坡,如今靠著雪橇與雪板,一下就衝下來了。在登山風貌的種種轉變中,最為顯著的莫過於絕壁冰攀(steep ice climbing)與混合地形(mixed,含有結冰面和岩石面的地形)攀登的進展與盛行。雖然大部份的人只是在旁欣賞這些超越極限的成就,不過,一旦新的紀錄形成後,往往都是由業餘登山者將標準再往上提升。

不管我們的技術層級是高是低,想攀爬的山峰是難是易,體能調適都是非常重要的。體能愈好,可以選擇的攀登地點自然也就愈多。而且當體能好時,我們便能盡情享受登山的種種樂趣,不會只是一路忍受登山的疲累。更重要的是,一支登山隊伍的平安與否,往往取決於其中一位隊員的體能好壞。

健全的心理準備

如同體能調適在登山活動中的重要性,登山的心態往往也是登山隊成敗的重要關鍵。冷靜清醒的頭腦,是在做出該強行通過困難地形或撤退的決斷時所不可或缺的。登山者要有一顆自信但

實際的心,而且要對自己誠實。若沒有實際評估自己的狀況與周遭的環境,我們往往會過度自信,讓自己陷入險境。登山前輩常說,登山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自己的心。或許這也正是登山活動的魅力之一:當我們享受縱情山林之樂時,我們同樣也在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登山者嚮往被山林和荒野環抱的感受。
登山者嚮往被山林和荒野環抱的感受。

儲備判斷力與經驗

與健全的心理準備和態度同樣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和做出最佳判斷的能力。所以,基於各種登山知識與經驗所做出的明智決定,可能是一位登山者最值得珍惜與驕傲的本領。

我們常說登山者必須具備應變與解決問題的技巧。這些技巧包含了應付許多外在因素的能力,像是惡劣天候、長途跋涉與登山意外,當然也必須含括處理內在因素的能力,諸如恐懼、疲累與欲望。在歷經這些考驗後,我們會有更好的決策能力,也增添了在未來會相當有用的經驗與判斷力。

然而,登山過程中總是會有新的狀況發生,因此,我們必須仰賴細心的判斷,不能只靠本能反應。雖然大家可能都習於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做出當下的決定,不過相同的狀況其實不大可能會再次發生。雖然這種不確定性是登山的挑戰與魅力所在,但也有可能會因此釀出悲劇。

可以說,許多狀況都涵蓋了風險、挑戰,還有隨之而來的成就。如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在 1957 年的《敞開的門》(The Open Door)一書中觀察到的:「安全考量幾乎成了一種迷信。安全原是不存在的,就像尚未經歷任何危險的小孩,他們並不知道甚麼叫作安全。我們終會發現,與其避免危險,還不如坦蕩地迎接它。生命就該是場勇敢大膽的冒險,不然,它就甚麼都不是了。」

愛護荒野

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耗大自然,對自然造成無可挽救的改變。為了彌補這項過錯,登山者與野外活動的愛好者開始採取一系列保護山林的原則—我們稱為「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

進入山林後,登山者應以「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為原則。
進入山林後,登山者應以「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為原則。

山並不是為了提供人們休閒娛樂而存在的。山既不欠我們甚麼,也對我們一無所求。首攀麥肯尼峰(Mount McKinley)的登山隊成員哈德遜史塔克(Hudson Stuck),曾經非常深情地述說:「我和所有的夥伴,都感受到上蒼賜予我們『與高山心靈相通』的恩典。」所以,在遊歷荒野時,我們該回饋給山的其實就是讓山保有原貌,不留痕跡。登山前必須充份了解想要造訪的地區,並熟知哪裏易受破壞。而在當地紮營、行進和攀登時,也要確實做到不留痕跡。

保育荒野

為了維護這種在山上才能享有的恩典,除了不留痕跡外,我們也得負起保存環境的責任。現在,登山活動還包括限制登山者進出山林的許可證制度、環境復舊計畫、藉由立法嚇阻破壞荒野的行為、和立場對立的利益團體進行協調,以及對道路、山徑或所有攀登山區採取關閉保護措施。

除了提醒自己爬山時要把腳步放輕外,登山者現在更必須大聲疾呼,請社會支持荒野保存、山林進出管制以及荒野審慎使用的各項作為。注意!我們不能再存著這樣的心態,認為人類生來就有探索山林的權利。如果我們想繼續享受這片一度讓人以為理應擁有的荒野,那麼在努力成為登山者、攀登好手或探險家外,我們更要全力支持荒野的保存。

本文摘編自《登山聖經》,商周出版提供◇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