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起,香港爆發移民潮,西方多國推出救生艇計劃讓港人移居。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溫哥華)社工學院周一(24日)發表研究報告,形容近年這一波港人移民潮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和對子女未來的擔憂,跟以往因為經濟機會而移民的情況不同。

報告題為《不安定中的安頓:在英國、台灣和加拿大的香港僑民的定性研究敘事報告》,社工學院殷妙仲教授領導團隊在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進行研究,總共訪問了39位來自英國、台灣和加拿大的受訪者,來自35個家庭。研究探討香港人離開香港的原因與時間、香港人在三地定居和融入過程等。

研究團隊訪問了12位已移居英國的香港人,來自11個家庭。幾乎所有受訪者及其伴侶在移居英國之前,都是白領和專業人士,包括公務員、工程師、護士、社工、公司秘書、研究員、中學教師、設計師和編輯等。他們都接受了大專或以上程度的教育。他們主要居住在大倫敦市、大曼徹斯特市和英國東北部。

台灣方面,6人擁有學位或以上資格;2人擁有副學士學位或文憑;4人擁有高中文憑。除了其中一個人外,所有受訪者移居台灣前在香港均有工作,包括教師、工程師、技術人員、銀行信貸員、記者、設計師、社工、攝影師、採購員和政治助理。

加拿大方面,所有受訪者均具有學士學位或以上資格,大多數人移居前是專業人士,如教師、工程師、社會工作者、藥劑師和護士。他們主要居住在多倫多和溫哥華。

研究發現,近年這一波港人移民潮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和對子女未來的擔憂,跟以往因為經濟機會而移民的情況不同。許多受訪者早在2014至2015年雨傘運動期間已開始考慮移民,而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和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是促使他們最終決定的關鍵因素。

許多移居英國和加拿大的香港僑民經歷了職業降級,他們經常需要轉行從事服務性行業或擔任比在香港職位更低的職位。三地受訪者都表示房屋開支問題是重大挑戰,尤其是在擁有良好學校的地區,許多人需要預付一年租金。

另一挑戰是語言障礙,尤其是在台灣閱讀政府文件和當地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在英國和加拿大融入當地社交圈時。台灣永久居留權政策不斷變化和缺乏透明度,讓許多香港移民感到沮喪和不確定,甚至導致部份人選擇二次移民。

港人身份認同強烈

報告指,儘管受訪者身處異鄉,大多數人仍然強烈認同自己的香港人身份。許多人認為香港是他們的根,也是他們成長的地方。許多移民父母都希望為子女保留粵語和香港的文化遺產。他們在家堅持使用粵語,並嘗試以各種方式讓孩子了解香港。

儘管受訪者面臨各種挑戰,但由於覺得香港政治局勢持續惡化,大多數人不打算永久返回香港;許多人認為他們已經在新的居住地安頓下來。在英國和加拿大,香港移民的社交網絡在提供支援和促進融入方面不僅提供實際幫助,也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報告留意到,大部份受訪者的主要社交網絡仍然是香港人圈子,雖然港人社群提供了支援,但也可能限制了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而移民對家庭關係與角色帶來了明顯轉變,例如女性移民後多數變成全職照顧者。@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