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建造業職業安全監管再度受到關注。申訴專員公署近日發表調查報告,揭示本港建造業的職業安全監管存在嚴重漏洞,包括有合資格人士未經現場檢查,預先簽署多張俗稱「棚紙」的安全檢查表格,被批評為嚴重威脅工人生命安全。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劉家樂今早(18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這些情況在業界屢見不鮮,今次報告不過是把「行內秘密」正式攤在陽光下,呼籲政府嚴肅處理,並加快改革步伐。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完成對建造業職安健監管的主動調查,發現多宗合資格人士未有妥善檢查棚架或裝置便簽署安全文件的個案,甚至有「一次過預簽多張棚紙」的情況,形同虛設的制度被指令工業意外風險大增。

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劉家樂受訪時直言,有關問題早在業界存在多時,尤其在巡查較少的小型工程。他表示,公署今次的報告只是「將現實說出來」,過往他們已不時接獲相關投訴。

業界存在「自己搭完自己簽」

劉家樂強調,根據現行的安全守則,合資格人士的角色是負責監督工程安全,而非親身參與施工。然而在業界「速食文化」下,有搭棚師傅本身亦具備簽發資格,會出現「自己搭完自己簽」的做法,嚴重削弱制度效能。

他亦指,現時的「棚紙」多未有列明檢查標準,只靠一紙證明說明安全,實際監察空間極大。對於公署提出研究建立電子平台、制定檢查清單範本等建議,他表示支持,清單有助確定合格準則,電子平台方便記錄和抽查,有助提升勞工處巡查效率及執法力度。

被問到工人是否應該主動舉報,他表示理解前線工友有顧慮,難以對僱主或上司「告狀」,但強調公眾亦可參與監察,「棚紙通常會貼出來,市民經過看到可疑,例如日期未到已簽名、工地環境示安全,其實都可以拍照舉報,不一定要靠工人自己。」

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劉家樂資料圖片。(劉駿軒/大紀元)
工業傷亡權益會幹事劉家樂資料圖片。(劉駿軒/大紀元)

促政府監視招標和評分制度

報告亦點出屋宇署曾遺漏處理勞工署轉介個案、部份投標者即使在職安表現上評分最低,仍能因技術或價格等因素成功中標。劉家樂批評制度過於寬鬆,間接容許劣幣驅逐良幣,促請政府審視整個招標和評分制度是否鼓勵安全文化。

就報告中發現的懷疑刑事造假行為,政府表示高度關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已按行政長官指示,成立工作小組檢視申訴專員的調查建議,並強調有需要時會轉介警方及相關註冊機構處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亦表示,絕不姑息任何違法或造假的「害群之馬」,會重手追究。

報告最後亦提及,2023年政府已修訂《職安健條例》,大幅提升罰則至最高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2年。但劉家樂引述資料指,實際法庭裁決中,每宗案件平均罰款僅約8,000元,遠未達阻嚇效果,呼籲政府應研究就輕判個案主動上訴,並更積極監察法例執行情況。@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