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31日,中共財政部公告稱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認購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定增股份,補充其核心一級資本。此舉既是為了繼續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刺激經濟的政治行為,又是當局為掩蓋銀行壞賬危機的無奈補救之舉。因此,注資後上述四大國有銀行的市淨率並未改善,顯示出市場仍對其信心不足。

事實上,國有銀行的盈利水平下降和信貸超規模擴張,已經引起投資者對其真實壞賬水平和流動性的擔憂。而且,中美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勢必加劇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率上升,更是雪上加霜。所有這些,充份顯示出中共政府所面臨的金融困境和兩難抉擇。本文分上下篇就此進行討論。

上篇:財政部注資是當局的無奈補救之舉

《巴塞爾協議》把銀行資本分為三個層級,核心一級資本是吸收銀行經營損失的最後防線,是銀行各類資本的基礎與核心。這意味著核心一級資本既限制了銀行的貸款規模(影響信貸擴張能力),又在經濟下行時起到緩衝作用,保護銀行免受壞賬衝擊。

假設某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為1,000億元,根據巴塞爾協議,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至少要4.5%。銀行風險加權資產(RWA)不能超過1000 ÷ 4.5% ≈ 2.2萬億元。若銀行希望擴大貸款規模(如新增1,000億元,且風險權重為100%),則核心一級資本需增加45億元,否則將違反監管要求。

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時,該銀行貸款壞賬增加100億元。如撥備不足以覆蓋,損失直接侵蝕核心一級資本,若核心一級資本不足,銀行就可能無法吸收這一損失,甚至面臨破產風險。反之,若核心一級資本充足,銀行能通過這部份資本抵消壞賬衝擊,維持營運穩定,繼續支持貸款業務。

按照官方說法,國有銀行主要監管指標均處於「健康」區間(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都在9.5%以上)。那財政部為何要「錦上添花」,不惜舉債為其注資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呢?這主要是因為國有銀行財務報表表面光鮮,實則危機深藏。

第一、盈利下降兼高額分紅,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不足,需要外部注資支持。

中國銀行業的收入主要來自淨息差(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之差,即淨利息收入)。官方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平均淨息差從2021年的2.07%降至2024年的1.52%。利率下調和存款定期化又加劇淨息差的持續下行,更嚴重的是,當今中國經濟大盤動搖,淨息差持續下行已成趨勢。

淨息差的持續收窄導致銀行利潤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根據中共金監局數據,2024年四季度,銀行業淨利潤同比下降2.3%。其中,國有銀行盈利增速下降0.5%。

然而,六大國有銀行卻仍維持高額分紅。2024年分紅比例均在30%之上,派發股息總金額超過4,200億元。利潤本就呈現下降現象,又進行高額分紅,這就大大削弱了利潤留存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能力。

第二、信貸大規模擴張,放貸風險上升,壞賬快速累積,這就使看似充足的資本金,實際上早被侵蝕,急需外部注資支持。

2024年,中國銀行業信貸投放大規模擴張。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快速增長。比如,交通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同比增長90.44%;再比如,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個人經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5%、31.41%。

同時,房地產對公信貸總額也顯著上升。以工商銀行為例,房地產業貸款在其貸款總量中佔比由5.1%升至5.4%。僅在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白名單」項目上,投放金額就超過1,300億元。

中共政府亟待銀行在2025年繼續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刺激經濟,而信貸放量就會加快資本消耗。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9.56%~14.48%)目前雖高於監管底線(8%),但若持續擴張信貸資產規模,就會消耗資本金,使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突破監管紅線。

截至2024年末,六大國有銀行貸款總額達118萬億元,同比增長8.8%;六大國有銀行資產總額為190.3萬億元,同比增長7.6%。由於資產增長跟不上貸款增長對資本金的消耗,資本充足率下降。

更大的問題是壞賬惡化。2024年,六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集體攀升。以交通銀行為例,儘管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31%,但不良貸款餘額卻增加至1,116.77億元,同比上漲5.67%,尤其在零售及房地產領域資產質量風險顯著提升。

然而,這只是公開財務報表上的數據,實際情況要嚴峻得多。原因包括:大量貸款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等方式被「掩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貸款壞賬率未完全納入統計口徑;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隱藏高風險資產,其違約未計入銀行不良貸款。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估計,若考慮隱性不良資產,2024~2026年中國銀行業實際不良率可能達5.5%~5.9%,規模超11萬億元。國有銀行撥備覆蓋率表面看符合監管要求(150%),但目前撥備只是應對顯性不良的,一旦隱性壞賬暴露,缺口可能達數萬億元。

以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4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隱性債務)規模可能突破60萬億。這些債務大多是向銀行借的,且集中於高風險領域(如基建、房地產關聯項目),一旦出現壞賬,撥備覆蓋率不足以吸收衝擊。因此,補充國有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就成了當務之急。

國有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不足,只能通過外部融資救急。但國有銀行雖上市多年,卻都是「破淨股」,每股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截至3月31日,國有銀行均處於破淨狀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市淨率分別為0.69、0.57、0.7、0.62、0.7、0.67。

作為破淨股,如果公開增發新股來補充資本金,將會導致股價下跌,使銀行遭遇拋售潮。最後,當局被迫採取了財政部直接注資這種方式。

小結

中共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注資國有銀行,表面上是為了提升其抗風險能力,實際上是為了掩蓋日益嚴峻的壞賬危機,並推動信貸擴張以刺激經濟。然而,國有銀行盈利能力下降、資本金遭侵蝕和壞賬惡化等問題表明,這種非市場化的政治舉措只能暫時緩解中共面臨的金融困境。下篇將進一步探討注資的侷限性及其背後的深層金融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