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得主能夠反映當下社會狀況,除了最佳電影有代表,最佳女主角也不遑多讓。

早期的80年代初,社會正在起步階段,上升空間無限,像《靚妹仔》的林碧琪,或者《表錯七日情》的葉童,以完全沒有後台背景支持的新人身份,也能夠脫穎而出。再有下一次,已經要去到90年代中的袁詠儀,像石頭爆出來。

中間的10年8年,電影工業開始上了軌道。上了軌道,便代表有規有矩,於是,得獎者不是如日方中的天王巨星如張曼玉或梅艷芳,否則就似張艾嘉、蕭芳芳,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踏入千禧年後,香港經濟下滑,要靠自由行救命。電影世界一樣,合拍片成為主流,合拍片要求有一定程度的大陸演員參與,因此帶了一大批國語人南下,由《2046》的章子怡,到《如果.愛》的周迅,到鞏俐、到趙薇,香港女演員要抵擋得住,一是似鮑起靜或惠英紅或葉德嫻,主攻老角,既有感情分因素,又避開一大班學院派出身的花旦。否則,要似劉嘉玲,像女版劉德華,人人畀面。新人想上位?除了一個張柏芝,近乎再沒有空間。

10年8年前,又變成另一個世界。國內佳麗還是很有優勢,但不再一定似周冬雨挾盛名而來的,反而多了春夏,或者曾美慧孜、劉雅瑟,本身的知名度近乎零,但肯搏肯捱,基本功又深厚,技術性擊倒同代的香港對手。然後,她們在香港走紅了,也不留戀,可以選擇返回更大市場繼續前行。直到近幾屆,用樂觀的角度,香港終於變回香港了,用悲觀的角度,香港是被遺棄,或者自己選擇了圍爐取暖小圈子算數了。

於是,留下大量空間給新一代演員。反正多數提名電影也是低成本小品經營,也請不動有大陸市場的大牌。見到《非同凡響》的余香凝、《幻愛》的蔡思韵、《梅艷芳》的王丹妮、《窄路微塵》的袁澧林紛紛獲得提名,其實有點似循環,返回80年代初的光景。去屆簡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5位新生代演員霸佔整份提名名單,改朝換代的訊息明顯不過。

上一屆,還好像給人一種蜀中無大將的觀感,連余香凝最後成為影后,也未必得到最大的認受性。才事隔一年,今屆同樣有4位年輕人參戰,除了許恩怡比較有少少意料之外,其餘的談善言、鍾雪瑩、衛詩雅都已經獨當一面,是誰勝出也不會有太大爭議,也可歸類為實至名歸。在這種氣氛之下,演出明明也獲得一致好評的《從今以後》區嘉雯,竟然沒有受惠於資歷、年紀、江湖地位諸如此類的優勢成為熱門,反而變成負面因素。老實說,我覺得可以視之為一大進步。

我對預測獎項花落誰家沒有太大興趣,我更加關注未來。一直覺得第二屆金像獎很有膽識,林碧琪以17歲新人的身份,擊敗過江龍張艾嘉,擊敗萬人迷鍾楚紅,還擊敗看似最有攞獎格局的《投奔怒海》兩位代表:馬斯晨與繆騫人。對,林碧琪對電影圈毫不留戀,不緊要,這個社會夠包容夠開放,自然會鼓勵無數新血取而代之。很多人認定未來一片慘淡,我相信,有危,自有機。◇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