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陷入僵局之際,為避免高額關稅,中國出口企業正尋求在美國建廠。業內人士表示,中企到美國建廠將成為未來趨勢,石化等部份行業將形成投資浪潮,凸顯特朗普總統「製造業回流美國」政策成效顯著。
中企競相尋求在美建廠
為擺脫中美不斷升級的關稅戰影響,中國製造商正尋求在美國開展業務。
「美國幾乎佔我們訂單的95%。我們不能失去這個市場。」中國東部一家生產禮品的企業老闆瑞恩‧周(Ryan Zhou)日前對《南華早報》說。自4月份以來,他一直在為位於德薩斯州達拉斯的新工廠做準備,尋找倉庫、安排運輸並為員工獲得美國工作簽證,新工廠將於5月開業。
目前,美國對華關稅為145%,而中共對美關稅則為125%,如此高的關稅水平讓兩國貿易形同中斷。上周五,中國美國商會主席何邁可(Michael Hart)表示:「有些企業告訴我們,在125%的關稅下,他們的商業模式無法運作。」
這家禮品企業並非個例。《南華早報》報道,最近幾周,從石化產品到印花馬克杯等各行各業的中國製造商都在悄悄但迅速地在美國建立新工廠,試圖規避日益加劇的中美關稅戰帶來的影響。
一家幫助中企在美實現製造本地化的諮詢公司負責人朱寧(Zhu Ning,音譯)告訴該報,僅在過去4個月,他就收到至少100份諮詢,「相當於去年全年的總數」。
報道提到,本月初總部位於深圳的一家電子元件公司在內華達州開設了一家新工廠。該工廠旨在組裝供應鏈較小、勞動力需求較低的感應器模塊。
該公司負責人認為,轉移生產地點是值得的,「的確,開支會增加,但不會像145%的關稅那麼糟糕。我們的目標是維持現有的訂單量。」
朱寧提醒說,「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更適合在美國製造」,「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仍然很高,工人的效率也比不上中國。」
「果鏈三巨頭」之一的立訊精密(Luxshare)董事長王來春最近表示,公司正與客戶協商,考慮將更多產能轉出中國,包括可能轉往美國,以因應特朗普政府新實施的加徵關稅政策。
北京國化頂峰諮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葉穎敏表示,對於中國下游石化企業來說,在美國建廠現在看起來是合乎邏輯的舉措。
他解釋說,以前企業會從美國進口原材料,加工後再將成品運回美國,但這種商業模式現在可能會讓企業面臨兩輪高額進口關稅。
「對於石化行業的下游加工而言,原材料佔總成本的80%至90%,即使10%的關稅也會對營運產生重大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中企通過東南亞轉口貿易也被堵死。白宮4月10日宣布暫停對等關稅90天,只徵收基準關稅,但考慮到中國外貿企業利潤率普遍在5%到10%,即使10%的關稅,大部份企業做轉口貿易也已無利可圖。
調查:受關稅影響 五成中小出口企業業績下滑
BBC中文網日前採訪了位於香港的一家出口服務商GenPark的創始人兼CEO龐國強(Chris Pang)。這家公司主營業務是利用生成式AI幫中國的出口商進行社交電商營銷,目前服務數百個中國出海的中小品牌,其中約半數重點開展中美進出口業務,涵蓋服飾、美妝、家居、數碼等品類。
對等關稅後,GenPark對這些中國出口商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超過50%的出口商認為,受美國關稅影響,預計2025年業績比去年同比下滑,其中預計下滑30%以內的有20%左右;預計下滑30%~70%的有20%的商家,認為下滑將超過100%的有9.42%。
中企美國建廠將成為未來趨勢
在關稅戰的大背景之下,北美商業電訊指出,中企「出海建廠」有五大優勢,分別是有效避開關稅壁壘;靠近終端市場,提升響應速度;獲取政策扶持和財政優惠;降低運輸成本,優化供應鏈;提升品牌形象和「美國製造」認可度。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時代》雜誌(TIME)上周五(4月25日)刊出的訪問中表示:「關稅正(為美國)帶來生意。記住……如果你在這裏製造你的產品,就不會有關稅。」
葉穎敏預測,未來兩年內,中國石化企業可能會湧入美國市場,形成「大規模」投資浪潮。他的公司還將在德薩斯州侯斯頓開設首家海外分公司,以支持這波中國資本的湧入。
禮品廠老闆周先生和諮詢公司負責人朱寧也都持類似觀點。他們認為,中國工廠遷往美國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
周先生表示:「只要美元保持全球主導地位,我們仍然相信美國將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最終,中國企業將找到在美國市場重新定位的方法。美國人仍然需要這些產品,他們很可能會繼續從中國公司購買,只是渠道或商業模式有所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世界兩大經濟體達成協議,緩和貿易戰,周先生仍計劃繼續在美國進行生產。
美國市場遠勝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東南亞六國近幾年剛晉身為中企爭搶的「紅海」,市場分散且低廉,商業基礎配套略顯羞澀。陸媒《鈦媒體》近期報道,歐洲雖然擁有成熟的消費市場、物流和配套支付,但國家眾多,各個國家個性色彩濃烈,市場同樣分散。而北美以單一國家為主市場最成熟最統一,擁有高消費人群,活躍的商業氛圍。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最近接受知名媒體人卡爾森採訪時直言,沒有美國市場,中國就無法生存。這些銷往美國市場的中國出口商品,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哪幾個國家可以替代吸收,也沒有哪一個政府會願意賠上國內產業和就業來換取中國廉價商品。
「製造業回流美國」政策成效顯著
特朗普總統多次談到讓製造業回流美國、「製造業讓美國再次偉大」等內容。財長貝森特最近也表示,關稅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推動再工業化,強化國內生產能力。目前政策效果顯著。
4月14日,英偉達(NVIDIA)計劃在未來四年內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在美國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以強化供應鏈韌性,應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
三星、SK、LG、POSCO、韓華等南韓主要企業集團均在持續擴大對美投資,總額已超過1022億美元(約合150萬億韓圜)。
白宮3月21日宣布,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獲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承諾,將在未來10年內向美國投資1.4萬億美元。
蘋果公司2月24日宣布,將在未來四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以擴建美國設施,並將為美國帶來約2萬個就業崗位。
特朗普勝選後不久,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行政總裁孫正義(Masayoshi Son)在海湖莊園宣布,軟銀將在未來四年內向美國投資1千億美元,為美國創造10萬個工作機會。#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