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個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今年3月的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大幅下跌。中國居民和經濟專家都分析提到,外資企業撤走、私營企業倒閉、人口下降、年輕人躺平等等因素都讓中國的內需市場無法強勁起來,內需疲弱可能成為長期現象。

據報道,北京今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49億元(人民幣,下同),與去年3月同比大跌9.9%。整個一季度,北京消費品零售額為3,459億元,與去年同比下跌3.3%。

上海3月份消費品零售額為1,280億元,與去年同比大跌14.1%,一季度零售額與去年同比小跌1.1%。

中共今年1月推出擴大刺激消費的「兩新」(即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3月又推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與上海作為中國一線大城市和中國消費標杆,其消費數據仍然難有起色。這令中共欲通過「做強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以國內市場需求反制美國關稅的意圖充滿挑戰。

專家:消費補貼刺激效應已衰退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我個人認為,北京、上海3月份商品零售額大幅下降的原因,首先是消費補貼效應的耗盡。」

孫國祥認為,北京、上海已在過去兩年大規模推動了消費補貼政策,那些需要消費的人已經消費完畢,而新需求難以持續,這導致消費刺激效應迅速衰退。

此外,孫國祥認為,一線城市由於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居民財富縮水較大,人們因此轉向防禦性的儲蓄,而不再繼續擴張性地消費;另外,一線城市高負債居民在還貸後,可用於日常消費的可支配收入也在減少。

他說,居民防禦性儲蓄的加速顯示出,在經歷過疫情封控、經濟下滑、裁員潮後,大量上海、北京居民養成了「省錢過冬」的習慣。

上海居民王女士對大紀元記者說:「它(政府)促進消費,叫我們去買東西,換手機,換甚麼的,我用得好好的,去換它幹甚麼?」

「要有條件誰不會消費,還要它刺激?這個講法聽著就不舒服。」王女士還說,「我有錢了,我想要甚麼就買甚麼,還要你來刺激我?」

孫國祥表示,中國的內需復甦非常脆弱,不能單靠補貼來拉動,而且那也只是短期刺激手段;再加上中國家庭的債務(如按揭)在收入中佔比較高,這都讓中共政府刺激消費的空間很有限。

專家:企業裁員打擊居民對經濟的預期和消費信心

日本東陶(TOTO)陶瓷潔具公司4月28日宣布將關閉該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生產基地,這兩處基地的員工人數共有大約2,000人。

這只是最近的一起外資撤離案例。在美中關稅戰和貿易戰持續緊張的情況下,包括蘋果在內的很多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同時,中國的很多私營企業也因為接不到海外訂單而面臨倒閉的風險。

孫國祥表示,北京和上海作為中國最先感知經濟冷暖的城市,那裏的企業裁員壓力比較大,這會直接打擊居民對經濟的預期和消費信心。

王女士說:「原來上海人很多,上海的外資企業多一點的。現在人口都減少了,單位撤掉很多,也都生存不下去,尤其小老闆、小的私營企業關掉好多。整個大趨勢、大環境不好嘛,人家都生存不下去了,都關掉了。」

她提到,很多年輕人躺平,「不買樓、不結婚、不生娃」,把所有消費都降到最低。年輕人「躺平」的原因「主要還是沒有希望,讓人家看不到希望。要有希望我可以努力努力,我可以拚搏拚搏的。現在沒有希望」。

「要不然誰不願意結婚、誰不願意生娃呀。人類的歷史規律呀,現在這都給打破了。」王女士傷感地說。

她表示,人們也看不清楚形勢如何發展,「現在都不敢花錢,不知道甚麼形勢,不知道今後發展成甚麼樣,都不敢消費。」

專家:內需疲弱可能成為長期現象

孫國祥表示,由於大量企業裁員和經濟不景氣,這也讓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下降,特別是「年輕有消費力的外來人口」的流失也削弱了一線城市的消費需求。

他認為,在人口結構變化、人口紅利消失和中美貿易戰及就業市場惡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內需疲弱可能成為一個長期現象,中國的「內循環模式」也將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的經濟復甦恐怕也難以持久。

北京與上海的消費疲弱暴露出中共宣傳的「內需市場的底氣」的不足,孫國祥表示,這種現實和宣傳之間的落差也反映出「中國經濟內部需求動能不足的深層挑戰」,而中國內需市場不足的後果很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放緩、財政惡化、就業困難和社會風險上升」。

王女士感嘆中國的現實說:「不知道到哪天能正常起來,現在反正是不正常,我們感覺不正常。」#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