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針對中國汽車加強關稅與貿易限制之際,中國車企正面臨出口空間受限、產能過剩與價格競爭加劇的多重壓力。特朗普正在發動的貿易戰,旨在通過關稅重塑全球產業的競爭秩序,亦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華盛頓早在本月加徵25%汽車進口關稅前,便已將中國車企排除於美國市場之外。儘管白宮目前試圖適度放寬部份進口零組件的關稅,但整體措施仍將驅使通用(GM)、豐田(Toyota)與現代(Hyundai)等國際品牌爭奪在其它地區的市佔率,這將進一步壓縮中國車企的全球發展空間。

產能過剩難消化 友善市場規模有限

根據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亞洲區的高級經濟學家胡東安(Tommy Wu)分析,汽車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去年佔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0%和出口的6.5%。去年,中國車廠如比亞迪、吉利、上汽等出口汽車近600萬輛,年增19%。目前,中國汽車產能足以供應全球市場(每年約為9000萬輛)的一半。

然而,隨著西方對中國汽車傾銷的疑慮升高,多國相繼築起貿易壁壘。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俄羅斯自2025年起調高汽車的「回收費用」(該費用類似於關稅),僅當地品牌可申請退費,使中國品牌面臨成本壓力。據國際貿易中心(ITC)統計,2025年頭兩個月中國對俄的汽車出口約為6萬輛,遠低於去年同期17萬輛的規模。

歐盟已從2024年10月起將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調升至最高45.3%;巴西、土耳其等國也已經決定採取類似措施。只有澳洲、挪威、沙特阿拉伯與英國等少數市場尚對中國車保持開放。總體而言,據榮鼎諮詢統計,歡迎中國車出口的這些經濟體加起來的總市場規模僅約為每年1000萬輛,遠不足以吸納中國龐大的產能。

奇瑞開拓新興市場 模式難複製

在此背景下,中共國有控股的奇瑞汽車(Chery Automobile)展現出另一種生存模式。該公司自2001年開始出口,目前銷售遍及一百多個國家,包括俄羅斯、土耳其、埃及、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截至2024年,奇瑞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出口首位,全球累計銷量超過1500萬輛。根據其香港IPO招股書,2024年前九個月海外營收達800億元人民幣,稅前利潤率超過7%,與通用相當。

然而,奇瑞從未打入美國市場,其主攻的新興市場規模有限、碎片化嚴重,難以支撐長期穩定成長。業界預期,隨著更多中國車廠倣傚奇瑞模式,這些規模較小的市場的競爭將趨白熱化,尤其在南美、墨西哥與部份歐洲地區,將與福特、Stellantis等西方品牌正面交鋒。墨西哥等燃油車依然盛行的地方將成為關鍵戰場。去年中國出口汽車641萬輛,常規燃油車為440萬輛,約佔出口車的七成。

逐底競爭模式 或已到盡頭?

飽和的跡象正在迅速顯現。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已預警,今年中國汽車出口恐將出現五年來首度下滑。

汽車產業諮詢公司Automobility指出,2024年美、日品牌在華銷量分別下跌23%與18%。Stellantis、三菱與雷諾等車廠已幾乎退出中國市場。通用汽車則因關閉部份中國境內工廠,於去年12月對在華資產減記達50億美元。日產也削減了在中國的產能。

在中國國內,汽車需求已經疲弱。在內需不振、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中國車企面臨結構性重整壓力。以國有龍頭車企東風汽車為例,東風與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資工廠,去年乘用車產能減半。目前東風汽車正與同為國有車廠、福特在華合資夥伴之一的長安汽車商討合併事宜。

國企承壓重整 展畸形「韌性」

儘管如此,國企受惠於中共的政策補貼與融資支持,具備承受長期虧損的能力,展現出與外資及民企不同的韌性。這種「韌性」並非來自市場競爭力,而是建立在一套政策驅動的產業結構之上。

中共當局長期補貼本國製造業,並對環保與勞動法規相對寬鬆,加上對外資設限,使本土企業得以主導內需並反哺海外擴張。這些非市場化手段造成與歐美企業的競爭失衡,也成為美方政策反制的主因之一。

特朗普政府正在進行的貿易戰,其核心訴求之一正是要求中共遵守公平貿易規則,削弱補貼與壁壘對全球市場的扭曲,並通過制度與關稅重塑全球產業的競爭秩序。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相關報道)#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