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青年商會昨日(3日)發表「夢想無界——探討殘疾人士參與運動現況」調查報告,揭示殘疾人士在參與體育運動方面面對重重障礙。儘管七成受訪者表示有定期運動習慣,但逾半認為現有設施與支援未能切合實際需要,反映制度及資源配套仍有重大不足。商會呼籲政府加強資源、教練訓練及無障礙設施,並推動共融運動文化,令殘疾人士真正「能動亦敢動」。
該調查於3至4月間進行,共收回285份有效問卷,對象主要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及青少年的家長或照顧者。當中最多人提及的殘疾類型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智力障礙及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調查發現,約七成受訪者有固定運動習慣,常見項目包括跑步、籃球、游泳等,但只有24%認為學校或社區提供的運動設施及配套能切合其需要。逾四成反映租場困難、三成表示無障礙設施不足,更有家長擔心一般教練未能理解子女的特別需要,缺乏適切溝通及指導技巧。
資訊透明度亦是一大痛點。僅三成受訪者曾申請政府或體育機構提供的專為殘疾人士設計的運動資源,即使申請,亦普遍認為資訊零碎、流程不清晰。即使曾參與相關活動的人士,當中約九成亦只參與過5次或以下,反映資源使用率偏低。多數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加強推廣及整合資訊,擴展資助項目與場地支援,亦有呼聲要求提升教練對殘疾人士的認識與溝通技巧。
有受訪家長表示,孩子因情緒或感官問題未能適應一般體育課環境,但現時特殊訓練班不足,報名往往要排隊數月。一位照顧患有自閉症的母親表示:「仔仔跑步好開心,不過普通教練會誤會他不專心,其實他是太緊張。」她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懂得照顧SEN學生需要的教練,令小朋友可以放心運動。另一位有視障女兒的受訪者則指出,外出運動最大挑戰是交通和資訊障礙:「不是不帶她去游泳,只是不知道哪裏有適合她們的班,報名又好難。」
發布會上,曾奪聽障奧運銅牌的跆拳道運動員何念澄坦言,自己多年來的訓練及教練課程都需自資,社會對聽障運動員的支援明顯不足。他強調:「不應該因為聽不到就被放棄,只要給予機會,我們一樣可以做好。」此外,本港首支聾健共融跆拳道隊伍的兒童代表也分享南韓集訓的經歷,表示訓練雖然辛苦,但見到聽障及健聽隊友互相扶持,令她更堅信運動可以打破界限、促進了解。
維多利亞青年商會會長李韋晴指出,今年主題「夢想無界:成就無限可能」正是希望打破固有觀念,透過運動這項「世界共通語言」,推動平等、尊重和共融。中國香港總會會長王師堯則呼籲青年人以身作則,與殘疾人士同行,創造更包容的社會。主禮嘉賓、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關俊華表示,2025年適逢香港主辦全國運動會及殘疾人運動會,是推動殘疾人士運動發展的重要契機,政府將檢視支援機制,並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擴大參與機會。@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