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總會碰過古代史、近代史、當代史等詞,歐洲更有中世紀史,即羅馬帝國覆亡至文藝復興之前。然而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何解?所有歷史都要經過人手操作研究,一切史料都需要由治史者加以詮釋,所以無論多麼久遠的歷史,都需要經過每一代人重新詮釋和撰寫,這樣歷史便容易被某些政權利用,為政治服務。
今年是五四運動106周年。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曾經「德先生」、「賽先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琅琅上口,然而慶祝「五四青年節」已變得行禮如儀,而且慶祝內容逐漸與五四沾不上邊,以致十多年前香港某次五四慶祝活動有受訪女學生被問到五四精神為何物時,竟答曰「包容和尊重」。需知道今年我們所說的五四其實分為「五四運動」和「五四事件」,前者包括新文化運動、各種新思想如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後者是北京學生反對凡爾賽和會上中國代表簽署「喪權辱國」條約,以致發生毆打高官、火燒趙家樓等「黑暴」事件。至中共立國前夕,中國人普遍並不抗拒此等「黑暴」行為;到了1947年,即距五四差不多30年,胡適寫道:「國家各方不上軌道,政治不滿人意,沒有合法代表民意機關,監督政府,改革政治,所以干預政治責任,當然要落在青年學生身上,這事在古今中外,並無例外,這是二十年來我推測政治改變的通行。……一切政治上軌道,學生對於政治,則毫無興趣。」
不難發現五四是雙刃劍,一方面被視為中國現代史的里程碑甚至開端,所以學生的暴力行為無論在當時抑或在今天,都受到社會大眾加持,最少沒有被譴責;另一方面,五四之後,學生不斷以紀念五四為名進行「暴力愛國」,用今天的話說,國家安全會受到威脅。所以1930年代起,政府已想辦法控制五四的紀念方法。國民黨於1931年要求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時要「以三民主義為嚮導」,1939年正式將五四定為「青年節」。換言之,所謂「五四青年節」,其實像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一樣,都是沿襲自國民政府。
所以,當中共於1950年首次舉辦五四紀念時,已嚴格控制紀念內容,欽定34條口號,服從的味道濃厚,例如「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中央人民政府」、「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毛澤東的旗幟、發揚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議的勝利而鬥爭」。相比之下,今天習近平說五四精神在於「聽黨話,跟黨走」,便顯得一針見血,既承繼了1930年以來政府對五四紀念的「規範化」,亦融會貫通了中共開國之初那34條口號的精髓。
「正確」認識歷史,是中共政治生活重要內容。上周民建聯、新界校長會等組織向300多間中小學贈送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指導審訂的《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共產黨歷史》。筆者找到該書的簡體版,前言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這一大事,猶如擎起的熊熊火熰,給近代以來飽受戰亂、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光明和希望。」相信這是香港下一代人學習歷史的主旋律。◇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