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網民日前在社交平台透露在中國工商銀行(工商銀行)買到了摻假金條,而相關銀行表示此事正在調查中。該事引發網民熱議並是登上了5月9日熱搜。
據極目新聞等多家中國媒體5月8日報道,有中國網民5月7日在社交媒體透露,其朋友在某銀行購買金條,發現金條內部有雜質。
該網民在某微信群內稱:「親們,我朋友在銀行買的金條,熔出來是這樣的,網點態度強硬。」網民貼出來的圖片中,兩根金條,其中一根鑄有「**銀行」等字樣,金條從中間被剪開,內部疑似有黑色的雜質。
網民表示這些金條是在銀行提貨後去金店打算換成首飾:「好在沒有開封,也問金店要了錄像。」「一開始銀行想說是金店的(問題)。後來,我朋友說金條編號、Logo都在,編號和銀行單子對得上。」「你們曾經換過的,要不也去熔一下看看。」
有網民看了圖片後質疑道:「賣假金條?」「裏面黑黑的是甚麼?不是純金?」
華商報大風新聞透露,在網民聊天記錄中,有提及南翔支行字樣,疑某銀行為上海南翔支行。
而騰訊新聞一線在5月9日的報道中表示,該網民是從工商銀行分行買到的金條。
騰訊新聞一線透露,工商銀行在2012年時也發生過一次疑似案例,當時工商銀行回應表示原料、生產加工、售前、售中各環節都嚴控產品質量,不會摻假,每根金條都有質量證書,並承諾工行會回購自家售出的金條。
5月8日,該行工作人員對華商報大風新聞表示:「此事我們正在進一步核實,暫不做任何回應。」「後續核實處理進展,會由專人回應。」
另據騰訊新聞一線引述該銀行負責人分析有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稱:一是金條國檢環節,雖然都有檢驗證明,但基本都是按批次抽檢的,銀行每年的抽檢也都是在倉庫隨機挑選部份金條去三方機構檢驗,所以如果供應商有以次充好的情況,確實可能會存在漏損;二是物流環節,不排除可能被掉包的情況;三是客戶環節,有些金條是回購以後再二次銷售,因為黃金公司回收以後一般不做破壞性檢測,所以也不排除是被之前的客戶掉包。
該銀行人士進一步分析說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在生產和包裝環節摻了假,而質檢又是抽檢形式,中間可能會有漏損。
對於銀行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上述人士認為:「從金融角度來看,銀行雖有嚴格流程,但不能完全排除個別漏洞。不過整體概率極低,畢竟聲譽成本高。此事若真,涉事者將面臨嚴重處罰。」
該新聞一經披露邊引發了網民熱議,在騰訊網有超過四百名網民參與了討論。
網民「A劉公子」表示:「讓子彈飛一會兒。 如果是有組織的造假,那應該是整個批次都有問題。如果是購買者或者是網上發聲的人造假,那麼也很好追查。而且銀行買金條都是有塑膠包裝膜的,裏面有銀行標籤,證書和編號的,追查也方便。」
「遐想梅」表示擔憂說:「如果銀行的金條都有假的,我們普通人都不知道還相信哪裏可以買到真金。」
「jxc7434」則透露:「假黃金幾年前早就氾濫了,有人敢不當場驗貨就買,也是膽子太大。」
還有網民表示:「密度最接近黃金的金屬是鎢,市場曾出現鎢芯包金的假冒金條,普通稱重難以識別。」#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