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之下,中國外貿行業大量倒閉,許多人失業。被官方歸入「靈活就業」的擺地攤攤販突然增多,而且更趨年輕化。

擺地攤內捲嚴重 年輕攤主突然多了起來

5月6日,一位擺攤賣涼粉涼麵的年輕攤主發影片說,擺地攤現在捲得厲害。「這麼小的地方,這點人流,賣涼粉涼麵的有七家。」

一位博主說,發現今年擺攤的年輕人比往年多了好幾倍,攤位現在也不好租了。「以前商場裏面買買買的九五後、零零後,現在全在夜市裏面賣宵夜、小吃。為甚麼呀?因為錢難賺了。以前月薪五千元(人民幣,下同),現在工資都砍半了,按揭照還,信用卡刷爆了,消費,拿命消費呀!」

在中美關稅戰下,加入擺地攤的大陸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影片截圖)
在中美關稅戰下,加入擺地攤的大陸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影片截圖)

博主說,年輕人不是不想花錢了,而是真的沒錢了。公司裁員,行業寒冬,不是他們想擺攤,而是打工根本活不下去。但擺攤根本不是退路,一條街十個攤位,八個賣烤腸的,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才掙幾十元。城管一來,全部沒收,白幹。這點錢也不夠交房租。

在中美關稅戰下,加入擺地攤的大陸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影片截圖)
在中美關稅戰下,加入擺地攤的大陸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影片截圖)

博主認為,主要是消費鏈斷裂,惡性循環開始了。「網上打價格戰,各個環節的收入減少,年輕人不消費,實體店又倒閉,失業的人更多,擺攤內捲,大家更窮。最後誰受益?只有那些收攤位費的和賣設備的,還有那些教你日入三千的鐮刀手。」

深圳前企業主訴說擺攤辛酸

深圳一位擺地攤者余祥生(化名)5月8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說,他原來開的公司在2023年倒閉,負債200萬元,自己投資4,000多元擺攤做炒粉炒飯,才剛做十幾天。但競爭太激烈了,他說,「這段時間很多人加入炒粉炒飯行列,網上培訓出來好多炒粉的。」

余祥生說,現在出來擺攤的有很多年輕女孩子。「3月份我門口那個地方只有一個炒粉的,加上我就兩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四五家了,很激烈的競爭。很漂亮的美女都在炒飯,我們老頭子哪幹得過她?」

他說,主要是現在經濟不好,各行業都不行了,特別是外貿行業,很多人失業。人們收入減少,也影響他們的炒飯生意。

「出口不行,你知道嗎,就是很差。這會影響甚麼呢,影響工廠,影響收入。收入不好的話,人家用錢就(不大方)。加肉加蛋10塊錢,現在我都不能叫10塊錢,叫8塊錢。」余祥生說,他從早上六點一直工作到下午一二點,才做了差不多10個生意,「我都換了三四個位置,覺得位置不行就換」。

據余祥生介紹,他原來當過兩年老師,1997年到深圳,進外貿公司打工,然後自己做生意,做虧了回來又打工,然後又做生意,開過工廠倒閉了,又開貿易公司,還去越南開了半年的公司,回來再開實體工廠,開了十年,到2023年工廠倒閉,負債200多萬元。

他說,「我大半年沒有收入了,所以要搞一個事情(事業)來弄一下。其實白天我是幫朋友賣藍牙音箱的,但是生意不好。」

余祥生本來打算上亞馬遜或TikTok(抖音海外版)做電商,但剛好碰上關稅戰,所以就擺攤賣炒飯。他說,「我的學生說,余老師你在擺攤啊,我說是,他說你是做秀的吧,我說做甚麼秀啊,沒有錢了。我說實實在在到了低谷期了,沒辦法了,你們不要笑話我。我的同學在省廳也有,市局也有,最差的也在教育部門的領導比較多。」

他表示,現在擺攤的確實大多是年輕人,甚至有醫學院畢業的。「我旁邊有賣醬香餅的,有賣新疆烤羊的,有賣牛扒的,有賣小龍蝦的,有賣冰紅茶的,都是年輕人,都是二十來歲的。我旁邊那個賣小龍蝦的是醫學院畢業的。我說醫學院畢業不去幹醫生,跑來擺攤幹嘛?有高學歷的,也有低學歷的,像我年紀那麼大的還真的比較少。」

「很辛苦,風裏雨裏的,你還得小心城管,所以擺攤真的要有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夠堅持下去。辛苦了能賺錢也行,但是這個不賺甚麼錢,除非你搞了一個很好的位置,像能夠炒個一百份,七八十份那種,要不然就很難搞。」余祥生說。

大陸擺地攤流行線上線下結合 網上教學是割韭菜

現在大陸做擺地攤生意也流行線上線下結合,利用自媒體引流,確實也有人做得比較成功。

來自山東臨沂蘭陵縣的攤主小明(化名)靠擺攤賣燒烤小有所成,向記者介紹他的賺錢訣竅。他說,單純擺攤賺不了多少錢,加上直播就不一樣了。「你隨便編一場直播,進我直播間有個五六千人。當中有五六十個來買我的東西,很輕鬆。我現在每天都是兩千多元。我賣羊肉串,雖然我賣的便宜,但是我還有60%左右的利潤。」

小明說,現在創業最好的方法就是線上結合線下,營運自媒體帳號。「我這個模式是最新鮮的,最容易賺錢的,因為我靠網絡上宣傳,我不靠線下,線下買也有,但是不如我線上賣的多。」

現在許多攤主還兼做網上教學培訓,就是訓練新手入行。

東平(化名)在山東聊城一家學校門口賣棒棒雞等小吃,平時也兼做教學(做小吃)賺錢。

他對記者說,現在流行兩種方式,「一個是搞帳號營運,搞直播,他們至少得七八個、甚至十個人。我們是正常的擺攤,然後加上拍短片。」

東平在學校門口擺攤幾年了,平日一天賣六七百塊錢,夜市上有固定攤位的得交攤位費,像他這種流動擺攤的就不需要攤位費。有時官方搞甚麼行動、有人過來檢查,就讓你幾天不要出來,平時不怎麼管,不像之前管得嚴。

前邊那位在深圳擺地攤的余祥生也在學做自媒體,不過他說,那種網上教學就是割人韭菜。「那樣是可以賺錢的,我剛剛開始做。炒飯我是自己學的,我沒被別人割韭菜,我怎麼好意思去割別人的韭菜?」

他說,「網上那些做流量培訓的那些人,都賺錢了,這兩年基本上都在搞那個擺攤培訓的直播,一個收2,900元,一個月收兩批,每一批都有100個人,100個人就30萬,200個人就60萬,一年賺600萬,除了廣告的費用,還有300萬。沒有那方面的經驗,那你就用錢買吧!」

更多的人擺地攤幹不下去,河南鄭州一位女士美玲(化名)擺三個月攤就不幹了,她賣的是冰水和鴨貨。

美玲5月8日對大紀元記者說:「擺攤沒有掙到錢,我們這小城市,沒甚麼消費能力,擺攤的人太多,競爭激烈。擺攤面對的消費人群就那麼多,地域限制太大,擺攤不如跑外賣。擺攤你還要嘗試不同的產品,我們這裏擺攤不行,反正我沒掙到錢,我們這滿大街都是擺攤的。我就幹了三個月,沒掙到錢,可能我太笨了,不會經營。」

博主:「地攤經濟」被迫興起

中國人歷來有擺地攤的傳統,許多人靠擺地攤渡過臨時的經濟危機。但中共極權政府以市容整治為由,多年來嚴格控制擺地攤,「城管」人員經常與攤販爆發衝突。中共已故總理李克強生前則曾公開支持「地攤經濟」。

2020年5月的中共「兩會」,李克強表示中國還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月入僅1,000元人民幣,直接打臉習近平的「全面脫貧」。2020年6月李克強考察山東時高度讚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但習親信蔡奇主政的北京官媒就高調稱大城市不適合搞,「地攤經濟」提法還一度遭封殺。

不過,自2023年解除疫情封控後,因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一些地方擺地攤已悄然放開。

一位博主拍影片說,地攤經濟是被迫興起的。「現在晚上出去,馬路邊為甚麼那麼多擺攤的?你看看樓下的商舖】就知道了,不是出租就是轉讓。這些老闆去哪裏了?有一部份開始擺攤創業了。有人說這麼多擺攤的人能賺錢嗎?還不如去工廠打工。你再看看工廠,大部份不是裁員,就是在面臨倒閉的路上。地攤經濟是被迫興起的。」

一位博主拍影片說,「地攤經濟」是被迫興起的。(影片截圖)
一位博主拍影片說,「地攤經濟」是被迫興起的。(影片截圖)

有武漢博主說,現在想擺地攤還得排隊等批准,人太多了。「我們這條夜市,攤位全部都擺滿了,已經沒有位置了。聽說後面還有很多想擺攤的人都來物業公司登記排隊。唉,這足以說明了,現在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人太多太多了。上個月武漢這邊又關了幾個車企的大廠,在車廠待了十幾年的老員工也面臨被裁員。年紀大了,找不到工作,就去跑外賣、擺攤、做家政,等等。我以前深圳那邊也有好幾個做設計的老同事,都給我反饋說又失業了,找不到工作,有的回老家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都是為了生活。」

一位博主表示,「現在做擺攤的太捲了,晚上三點多了,你看他們白天還上班,晚上還(出來擺攤)跟我熬到三四點鐘,我真的是服了,我都認輸。」

中國大陸擺地攤內捲越來越嚴重。(影片截圖)
中國大陸擺地攤內捲越來越嚴重。(影片截圖)

有博主指出,這些在門口擺攤賣菜的,因為沒有房租,菜價也都便宜,這肯定讓正常社區的生鮮店變得很難做,有一天這些生鮮店大部份都會被擺攤的搞死、關門了。

中共硬槓美國大打關稅戰,一直聲稱「奉陪到底」,但除了民怨四起,體制內人士也認為當局過於樂觀。

深圳衛視財經主持人陳姝婷近日在《出口製造業需要急救》的文章中說,在中美關稅戰的背景下,中國許多做出口美國的製造商都已經停工歇業,如果情況無法有所改善的話,他們也只有關門倒閉這一種結局。同時,出口轉不了內銷,實際上是「內捲」,因為內銷已經飽和。一旦訂單外遷可能是永久性的,今天的停工潮就會變成明天的失業潮。#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