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建築物,傳說是羅馬人民為了敬獻諸神而蓋的神殿,膜拜的是羅馬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眾神。
然而據歷史記載,萬神殿始建於西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是為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佩特拉所建立。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西元80年遭大火焚燬,直到西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帝王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
西元609年,拜占庭帝王將萬神殿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羅馬教宗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成為教堂的萬神殿,也因此逃過了中世紀的劫難,得以保持建築本體的完整;文藝復興時期,萬神殿成為意大利建築師們學習的對象。
萬神殿 建築史上新里程
18世紀畫家喬凡尼‧帕羅‧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1692—1765年)《萬神殿內景》畫中,午後的陽光透過穹頂的圓洞照射在大殿內牆上,漫射的光彩照亮了整個室內空間。殿中人們抑或高談闊論,抑或靜默祈禱,逼真、精美、自然的寫實能力,讓觀者如置身畫中。帕尼尼詳細描繪了羅馬萬神殿建築內的宏大空間、結構;廣大的建築襯著下方的群眾,崇高之美油然而生。
萬神殿是首座穹頂(拱頂)式的建築物,它不只是古羅馬人建築藝術的成就,還是建築史上重要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外觀、內部結構簡潔,主體呈圓形,由矩形的柱廊與圓形的主殿所構成。柱廊由希臘柱式與三角楣牆組成,面寬33米,原本上面裝飾著許多雕刻;柱廊總共有16根擎天而立的科林斯式花崗石柱。穿越門廊,進入主殿圓形空間內,寬廣空曠無一根支柱,穹頂頂部開有直徑9米的圓洞,稱為圓頂之眼(拉丁語oculus)。殿內空間圓穹頂的高度與地面直徑皆為43.4米。從萬神殿中放眼望去,除了入口,周圍還圍了七個神龕,每個龕分別祭祀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星神。代表星辰運行與人民的生活關係密切,象徵人類對宇宙天地崇拜的天性。
材料結合工法成就羅馬風格
整棟萬神殿建築皆以混凝土澆灌而成。當時的人們以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作為混凝土,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材料,用來建造穹頂。然而要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在當時還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混凝土的張力,會使它無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古羅馬人便善用材料的特性,他們將比較重的材料用於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材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克服了難題。
此外,他門在穹頂內部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隨高度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這不僅在視覺襯托出穹頂的巨大,其幾何長形規律漸變、反覆,形成一種向心的韻律,給予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在實質上,五層凹格在視覺上產生一種美感,也使得穹頂的厚度隨高度逐漸削薄,減輕了重量,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1.5米。
與之呼應的還有使用了格子圖案的大理石地面。當人站在神殿中間向四周環視,地面上的圖案延伸,整體產生一種超大的空間感。
光線從頂部灑下,壁面、大理石柱、斑岩等,色彩流逸斑斕,漾著藍和紫、橘和橙黃;仰望間引人無限遐思,猶如宇宙大地通往天國的一處神秘洞口。日光隨著太陽的移動,無聲地落印在室內的每塊牆面,終年不止,似一座大型日晷儀,靜默中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氛圍。萬神殿,其巨大的體量與完美單純的形式,創造出一完整、單純、統一、諧和的空間,這種建築的宏偉氣勢,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