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條黑暗的通道,在一個書櫃秘門的背後,映入眼簾是一道狹小的門與樓梯間,這裏隱藏著世界上最著名的密室——安妮之家。步入那間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少女房間,兩張狹小的床鋪和一張書桌,泛黃的牆紙貼上了20世紀初的明信片和明星照片,桌面上那本紅白格子封面的日記本,就是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的《安妮日記》。重建她的房間,也重建我們對納粹大屠殺黑暗歷史的記憶。
身臨其境感受13歲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藏身之處的地方,並非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而是在曼哈頓的紐約猶太歷史中心(Center for Jewith History)。這個漂洋過海來到紐約的沉浸式展覽吸引了眾多民眾,參觀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
展覽於1月27日開幕,這一天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二戰德國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解放80周年紀念日。展覽原訂於4月30日結束,應眾需求延期至10月31日。展覽由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與猶太歷史中心合作策劃,帶來原館的100多件原始藏品,首次讓美國觀眾近距離走入安妮的世界,感受這位猶太少女在黑暗時代下的光亮與堅持。
安妮日記的歷史重量
「密室是個理想的藏身之處。也許有點潮濕又不平整,但在整個阿姆斯特丹——不,整個荷蘭——恐怕都找不到比這裏更舒適的藏身地了。」1942年7月11日,安妮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在這個浮躁與撕裂的世界裏,或許我們都該走進這間密室,與一位13歲少女對望,記住她曾說過的話,也記住,她曾活過。
身為猶太商人的奧托‧法蘭克(Otto Frank)為了保護家人,在1933年由德國移居荷蘭,希望逃避日益高漲的反猶太主義。但自從1940年德國納粹軍隊佔領了荷蘭後,整個荷蘭反對和迫害猶太人的氣氛日益嚴重。1942年,13歲的安妮與家人們為躲避納粹迫害,藏身於荷蘭王子運河邊上一所房子書櫃後的密室裏,這裏是奧托公司辦公樓加蓋的秘密空間。他們的躲藏超過兩年,安妮在密室中寫下的日記,成為納粹大屠殺歷史的重要見證。
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他們在1945年被發現並被驅逐到德國伯根-伯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藏身密室的8人中,安妮的父親奧托成為唯一的倖存者。安妮所寫的日記,被法蘭克公司的女職員梅普‧吉斯發現並保存下來,她把這些物品全部鎖在公司辦公桌的抽屜里,準備在安妮獲得自由后交還給她。
可惜,安妮和姐姐因斑疹傷寒在1945年3月不幸在集中營內去世,未能等到5月德軍投降的那一刻。一家人只有父親奧托倖存,他回到荷蘭投靠吉斯夫婦,當梅普得知安妮再也無法歸來后,便把安妮的日記作為遺物交給了奧托。
戰後兩人合力於1947年將這本珍貴的日記出版,成為第二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重要史料。這本日記的存在,是紀念被殺害的600萬猶太人、包括150萬猶太兒童的生命。《安妮日記》自1947年發表以來,以65種語言版本在全世界發行了3000多萬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在2009年將《安妮日記》列入歐洲和北美洲世界記憶名錄。
如今安妮一家曾經的藏身地已被改建為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博物館保留了隱蔽房間的原貌,展示了安妮的原版日記和其它珍貴文物,讓訪客能深刻感受她的故事。
走進密室 完整還原記憶
紐約猶太歷史中心的安妮之家展覽,是首次在阿姆斯特丹以外地區推出的創新體驗。踏入展廳,每位參觀者都可獲發一個導覽機,只要走近展品,用這個小巧的機器輕觸展品旁的數字,就可以聆聽到有關展品的介紹。展覽禁止拍攝,以保護猶太人大屠殺受害者的敏感訊息。有關展廳公開資料可以在安妮‧法蘭克展覽的官網下載。
紐約的「安妮之家」展覽由設計師Eric Goossens主導,並由荷蘭設計師夫婦Annemiek Swinkels和Willem Claassen進行布景設計。他們花了數月時間仔細研究《安妮日記》和歷史照片,根據細節拼湊出這段塵封的歷史。他們甚至從阿姆斯特丹的舊貨市場與私人收藏家手中,尋覓到合適的傢俬和器物,再以樂高式模組搭建方式,把整座「密室」原封不動搬進紐約。例如木製電燈開關、舊燈泡和荷蘭特有的代爾夫特瓷磚馬桶。安妮的複製書桌來自一位85歲的荷蘭紳士,父親奧托的複製床是德國的百年舊物。設計師Swinkels表示,他們尋覓真正的古董道具,以真實呈現那個年代的畫面。
安妮之家完整還原了當年法蘭克一家居住的痕跡,彷彿他們不曾離開。在一個房間的牆角,用鉛筆標記她和姐姐Margot的身高記錄,見證姐妹的成長痕跡。安妮和姐姐共居一室,為避免他人發現,終日掛著厚厚的窗簾。
躲在暗處的生活遮蓋不住成長期少女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嚮往,在安妮的房間牆上貼著她心儀的明星琴吉‧羅傑斯(Ginger Rogers)、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英國王室的伊莉莎白公主和瑪格麗特公主,還有米高安哲羅的雕像的相片。
穿梭在房間中,參觀者可以透過導覽機聆聽她日記中描述的生活,有讀書的樂趣,自學法語和整理歐洲各國王室族譜,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日記中也記錄了她青春期的悸動,對同一屋簷下,父親好友的兒子彼得的心動與生活日常。彼得與她的年齡相若,兩個少年在這狹小的空間中「約會」和傾訴衷腸。她的手稿,更是關於夢想、書寫與抵抗的故事,在黑暗中尋覓希望。
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大富翁桌上遊戲不但是安妮一家在密室中的重要娛樂,還是她的摯友杰奎琳Jopie(Jacqueline Sanders-van Maarsen)的禮物,她們12歲時在猶太學院認識,還在安妮生日時邀請她一起看電影。可悲的是,安妮躲藏起來後,他們再也沒能團聚。杰奎琳是少有的倖存者,她終其一生為大屠殺教育奔走,她成為一名講師,並撰寫了包括《Anne and Jopie》和獲獎作品《Your Best Friend Anne》在內的書籍。Jopie在今年2月13日去世,享壽96歲。雖然活著的見證者正在凋零,但他們努力留下來的記錄,可以將這段歷史流傳後世。
本次展覽精選的逾百件文物中,不乏首次公開展出的收藏品。例如,法蘭克家的德製瓷器,讓人想像安妮母親伊迪絲‧法蘭克(Edith Frank)對故鄉的鄉愁,伊迪絲是德國人,這些瓷器讓遠離家鄉的她感到安慰。
離開密室,穿越戰火地圖和怵目驚心的大屠殺歷史照片牆,感受那個瘋狂時代下的痛楚和苦難,最後是一張令人心碎的幼稚園班級照片,當中32名兒童中,有15名是猶太人,當中10人在這場大屠殺中被殺害。站在照片牆邊,望著孩童天真的笑臉,耳邊迴響著那一個個名字和離世年齡,令人感到心疼,也希望這段歷史不要再次重演。
踏出展廳,安妮所經歷的時代影像仍在筆者眼前閃現,不禁想起在當下的中國仍然發生著慘絕人寰的「活摘器官」情況,隨著電影《國有器官》的熱度升溫,越來越多人了解到中共活摘器官黑幕。當下中共犯下的罪行,比當年納粹的屠殺更為隱秘和恐怖。回望歷史,關懷當代,在名利薰心的時代選擇正義的一面。#
紐約猶太歷史中心舉辦《安妮日記》展覽。(曾蓮/大紀元)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5年1月27日至10月31日
展覽地址:紐約猶太歷史中心(Center for Jewith History)
Center for Jewish History, 15 W 16th St, New York, NY
購票及展覽詳情:https://www.annefrankexhibit.org/
延伸閱讀: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