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共湖南當局發布所謂「聯合調查組」對「羅某宇墮樓事件」的情況通報後,非但未能平息輿論,反而引發更大範圍的不滿與質疑。網民紛紛要求成立更高級別的獨立調查組,還原真相。

官方通報之所以未能平息輿論,首先是因為通報內容避重就輕,疑點重重。

官方通報稱羅某宇「因學習壓力大、成績波動、家庭溝通不暢」等原因「產生厭學情緒」,自行從學校宿舍墮樓,排除刑事案件。然而,通報不僅未回應公眾長期關注的核心疑點,反而刻意迴避甚至模糊化了一些關鍵訊息,具體包括:

監控影片缺失:通報中沒有明確交代事發時的監控情況、影片資料是否完整保存;

驗屍過程及結果不公開:驗屍是否由家屬委託、是否獨立、公正,是否有錄像與完整記錄,全無提及;

家屬陳述未被採信:家屬曾多次表示孩子性格樂觀、無抑鬱傾向,成績正常,事件發生前與母親微信對話語氣平和,並未出現異樣。通報卻繞過這些證據,單方面定性為「輕生」;

第三方律師及媒體被壓制:羅帥宇案發生後,有律師前往聲援時被攔截或「被喝茶」,有媒體相關報道被刪除,進一步激起輿論對真相被掩蓋的猜測。

這些疑點的存在,讓人質疑通報是否真正出於追求事實,而非定調平息事態。

官方通報之所以未能平息輿論,其次是因為官方「聯合調查組」缺失公信力。

雖然名義上是「聯合調查」,但調查組成員均來自地方黨委、公安、教育等中共體系內部,缺乏獨立性。在公眾眼中,這種「自己查自己」的形式很難讓人信服。

類似的調查在以往可謂屢見不鮮,往往都是「調查—定性—息事寧人」三步走。公眾普遍認為,這種「卸責」式的調查目的並非還原真相,而是為了維穩。在互聯網時代,民眾的法律意識、媒體素養和訊息判斷能力都在提升,他們已不再滿足於這種調查,而希望看到程序正義和獨立透明的調查機制。

最後,官方通報之所以未能平息輿論,也是因為事件情節與公共心理觸點高度重合。

羅某宇事件牽動了公眾情感中的多個敏感神經:孩子命懸學校,公眾對校園安全的焦慮被激發;家屬維權艱難、被打壓,勾起了對「權力不透明」、「壓制聲音」的集體共鳴;地方政府頻繁卸責「輕生」、「抑鬱」,不對社會結構性問題負責,引發了廣泛憤怒。

網民普遍懷疑,如果沒有外力介入,這宗事件的真相將永遠塵封。#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