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肌痛症是一種難以診斷和治療的慢性疾病,表現為大腦「疼痛警報器」失調,經常疼痛、疲勞及失眠。專家表示,通過結合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特別是改善心態與生活習慣,患者有望減輕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案例一 放電般疼痛感

一名男性病人,兩年多前先是腹瀉、發燒,隨後平衡感變差,他開始不以為意,又出現了右側膝蓋疼痛。他前往診所接受注射治療,針扎進皮膚的瞬間,他感到劇烈疼痛,隔天打針的小腿出現放電般的疼痛感,兩天後連沒有打針的小腿也開始痛,躺在床上時還感到全身震動如同地震一般。失眠、頭暈、焦慮等症狀接踵而至。他四處求醫,檢查神經、血管,卻找不到病因,

終於有一名醫生診斷他得了纖維肌痛症,並開藥給他服用。然而,吃藥後他的狀況更糟糕,藥物副作用令他終日昏沉,影響工作能力,只能靠咖啡提神。他嘗試了多種藥物,疼痛不但未有緩解,還有新症狀出現——感到有電流在全身不斷流竄。

經過與醫生討論後,病人發現自己在台北的住處時,症狀就會更加嚴重,那是一座長了很多黴菌的老房子。他按照醫生的建議搬到沒有黴菌的房屋後,治療效果大幅改善,目前疼痛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可以正常上班。

案例二 壓力越大越疼痛

一名女大學生放學路上被車撞,出現腦震盪症狀,之後基本康復。然而,過了幾個月後,她開始頭暈、低燒、全身不適,以至於無法入睡。做了很多檢查後找不到病因,最後同樣診斷為纖維肌痛症。她的症狀表現為疼痛的位置不斷變換——從頭、脖子、上背部再到尾椎,壓力越大疼痛就越嚴重。

大腦「警報器」故障

上述兩個案例都是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品心診所院長林邵臻遇到的患者。她介紹,纖維肌痛症與一般疼痛不同之處在於疼痛會周圍游走,而且通常在受傷(例如車禍)後數個月、甚至數年才出現。

林邵臻表示,誘發纖維肌痛症的原因是多元的,可能與遺傳基因、強烈且長期的壓力、物理創傷、心理創傷或環境因素等有關。例如,上述男病人,因家中黴菌過多誘發神經系統出現問題;女病人則在車禍後數月發病。

患者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會懷疑這是否是「心理問題」,但確實感到非常疼痛,並非裝病。

林邵臻解釋,這種疼痛的根本原因在於大腦的敏感度出現問題,「等於他的警報器出現了故障」。

她說:「假設一般人在60分(疼痛程度)的時候,警報器才會發出痛覺神經訊號,但是這一類的病人,可能警報器大概在20分左右,就開始一直叫。等於是你輕輕碰到他,他會覺得你很像在揍他。」

疼痛之外的症狀

纖維肌痛症的表現不止於疼痛,睡眠障礙是絕大多數患者都有的症狀。他們的主要特徵是「怎麼睡都睡不飽」,即使睡了12個小時,起床後仍感覺非常疲累,甚至痛到無法下床。也有患者伴有不寧腿症狀,即睡前腳部不適,需下床走動到腳痠,才能入睡。

其它的症狀可能還有頭暈、麻木、慢性疲勞、間質性膀胱炎、骨盆腔疼痛,甚至認知障礙(腦部退化現象)。

如何診斷

病人症狀非常多元,也令纖維肌痛症的診斷非常困難。

早期的診斷方式包括在全身18個位置尋找壓痛點,而最新的診斷標準不再根據壓痛點來確診,而是從19個身體區域評估患者的疼痛指數,並結合患者的疲勞程度、睡眠狀態,以及疼痛對生活的重大影響來綜合評估。

林邵臻說:「纖維肌痛症很難一次就確定診斷,要有眾多的證據,加上病人經過生活及飲食改變後的反應來判斷。」

此外,也會進行多項抽血檢查,但這些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為排除其它可以治療的疾病,而非直接診斷纖維肌痛症。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

雖然纖維肌痛症目前尚無有效治癒的方法,但是林邵臻強調,這種疾病是可以改善的,而治療的重點是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而心理、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的改變都對病情有很大影響。但她也提醒,醫護人員不能把這種疾病當成精神疾病,「當你認為這個病人的痛是假的時候,治療效果就打折了」。

《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2021年刊登的一項綜述研究分析了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纖維肌痛症的研究結果,發現中樞神經抑制劑、抗抑鬱藥物、認知行為療法以及運動療法能在短期到中期改善疼痛,但仍然未有高品質證據證實現有療法的長期效果。

林邵臻指,要想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應從心理、到飲食與生活習慣做出改變。她提出以下注意事項:

轉變心態

1)積極看待疾病: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或倒霉,要知道得這個病的比例不低,也要相信通過生活上的改變,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2)移除慢性壓力:避免過高的期待、過份緊湊的時間表。

3)培養興趣: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或找回以前的興趣,如看書、聽音樂、瑜伽、正念冥想、伸展運動等。

運動及生活習慣

1)適度運動:由於患者會感到疼痛,建議運動從少量開始,如每天只運動2分鐘,然後慢慢增加,即使維持3分鐘也沒關係,重點是持續運動,而不是強迫自己達到一般建議的30分鐘;

2)有益放鬆的活動:可嘗試熱敷、泡腳或曬太陽等,只要使自己感覺舒適即可;如果天氣變化讓自己想到以前不適的經歷,可以聽放鬆的音樂、深呼吸、喝熱水或花茶,或聞一些舒服的氣味,藉此轉移注意力。

3)改善環境壓力:避免環境壓力,如空氣差、黴菌多的環境。

健康飲食

林邵臻指,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因為腸道與大腦的連結會影響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敏感度有關。在飲食方面應注意:

1)抗發炎飲食:多吃彩色蔬菜,不宜攝取過多紅肉,若吃紅肉則應選擇「草飼牛」。

2)專心用餐:避免在緊張情況下進食,這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例如不要一邊開會一邊吃便當。要細嚼慢嚥,讓唾液與胃酸來充份消化食物。

3)少喝咖啡:在慢性壓力的情況下,用咖啡來提神會「搾乾最後一滴能量」,可能加劇疼痛。

腸道菌群或引發纖維肌痛症

腸道菌群與纖維肌痛症的疼痛關係密切。醫學期刊《神經元》(Neuron)今年4月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從纖維肌痛症患者體內移植腸道微生物群到無菌小鼠體內,會誘導小鼠產生疼痛,並導致焦慮和類似抑鬱的行為。隨後,研究人員再用抗生素殺死小鼠體內的菌群,並將健康對照組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到這些小鼠體內,牠們類似疼痛與抑鬱的行為得到緩解。

另一方面,將健康對照組的微生物群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則沒有誘發小鼠疼痛。

在對14名嚴重纖維肌痛症女性患者的試驗中,發現移植健康的微生物群後,患者的疼痛減輕、生活品質改善。

最後,林醫師提醒纖維肌痛症患者:「首先必須明白,自己確實是生病了,但這種病是可以好轉的,不要擔心完全不會好;其次家人朋友的體諒支持非常重要;找到能跟你對話的醫療人員,也會讓治療的效果更好。對自己好一點,吃對的食物,認真睡覺,適度運動,然後放過不能控制的東西,這些對身體康復都很重要。」@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