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5年歷史、位於銅鑼灣富明街的香港首代貓咪咖啡廳「阿貓地攤」昨日(29日)最後一天經營,多位顧客特意前來告別,並向本報記者表示對停業感到不捨,讚揚「阿貓地攤」比其他類似的貓咪咖啡廳更愛惜貓咪。
阿貓地攤6月26日於社交平台表示,因「種種問題」決定暫停營業,29日為最終營業日,「未來是否會重開我們暫時未知」。帖文表示,店內的貓咪將被統一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暫時牠們不會開放領養,店舖帳號會繼續更新他們的生活,希望未來有緣相見。
昨日,特意從將軍澳前來的顧客Jennifer表示自己很喜歡貓,但沒有養貓。她透露自己有參與一些動物義工隊的工作,甚至會鼓勵公司同事參與。在二十多年前、「阿貓地攤」開業不久時,她已經來過這家店,當時自己仍然年輕,香港只有一、兩間貓咪咖啡店,所以比較特別。不過,近年她一、兩年甚至兩、三年才光顧一次「阿貓地攤」,亦甚少到其它貓咪咖啡店。
對於「阿貓地攤」結業,她感到很不捨得,覺得這間店在香港算是比較有名的貓咪咖啡店,而且店員也很疼愛這些貓咪,以貓咪的福祉為優先,不會強迫牠們來「營業」,所以對結業感到有些可惜和遺憾。
被問到為甚麼不自己養貓呢,她坦言養貓是一項很大的責任,需要很多考慮,比如家裏的環境是否適合,所以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和準備。
關於店舖結業潮現象,她形容香港整體經濟不太好,租金佔小店經營成本的很大一部份,如果租金持續上漲,對小店的經營來說非常困難,因此希望業主能減租。她亦甚少去中國大陸消費,跟朋友仍然繼續留港消費。
顧客:被音樂和貓咪吸引
顧客Yayui表示因為聽到結業消息所以特意前來,又憶述在開業初期來得比較頻繁,因為那時咖啡廳舉辦了很多獨立的音樂會,自己對音樂和貓咪都感興趣,所以經常過來,但疫情之後少了。
她透露自己沒有養貓,因為照顧一個生命不是輕易能承諾的事情,但很喜歡貓,所以經常去朋友家玩貓。她亦曾去過其它貓咪咖啡廳,例如越開越多的連鎖式貓咪咖啡廳,形容市場競爭加劇,各自的經營模式和消費心態都有所不同。不過,她讚賞「阿貓地攤」從一開始的經營模式就與其它貓咪咖啡廳很不同,例如更注重貓咪的福祉,因為貓咪是收養得來的,亦會舉辦很多文化活動,例如音樂會、展覽等。相反,其它貓咪咖啡廳可能更注重經營層面,有時會忽略貓咪本身的需求,把貓咪當作一種經營手段。
她比較關心咖啡廳結業後貓咪的去向,又認為結業是受到大環境影響,整體消費模式改變了,也沒有特別不捨,時代總是要變化的。她建議政府多關注獨立經營的店舖,因為獨立經營或小店的困難比較多,但目前為止,暫時沒看到太多能幫助他們的政策。至於特首提到「中式餐館可以轉型做鐵板燒」之類的建議,她直言「少少離地」,實際操作並不容易。
她又認為每個時代都會有結業潮,關鍵在於結業之前如何去珍惜,而不是每次都在最後一天才來光顧,那樣意義就不大了,平時就應該多支持。她強調,自己會選擇自己真正喜歡和值得支持的小店去光顧,但身邊的朋友的確減少在香港的消費,又會把香港和大陸的消費環境比較,不過她認為兩地的價值觀和文化不同,無法直接比較。
顧客:小店較難轉型
顧客Jen一家四口前來光顧,她憶述自己在二十多年前讀中學時便開始光顧「阿貓地攤」,當時比較少有這類休閒又有特色的咖啡廳。雖然她和丈夫都喜歡貓,但家中沒有養貓。她覺得讓小朋友多接觸動物和大自然有好處,特別是在現在電子產品盛行的時代,過多使用電子遊戲或電子產品對眼睛和成長都不好,多接觸動物有助於培養她們的愛心。
她認為「阿貓地攤」能撐過疫情已經不容易,結業可能因為市民的消費模式改變了,香港的餐飲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喜歡玩電子遊戲或上網,靜靜地坐在咖啡廳的興趣可能減少了。
關於餐廳是否需要轉型的問題,她表示小店確實比較難轉型,因為咖啡廳的特色在於與動物的互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轉型可能需要大規模的改變,甚至可能偏離原本的咖啡廳理念和失去特色。@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