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三年疫情封控重挫經濟,外界指望解除封鎖後各行業會迎來報復性消費,但卻是街面冷清,消費乏力。日本投行野村證券日前提醒,中國今年下半年將面臨「多領域需求斷崖式下跌」的嚴峻局面,經濟基本面可能顯著惡化。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與其團隊於周三(7月9日)發布報告指出,今年中國經濟會在年中出現轉折點,尤其是需求將出現斷崖式下跌。報告強調,此次下跌並非短期周期波動,而是由於結構性調整和政策不確定性,造成的系統性弱勢。
報告中提到幾個方面,都是造成這種「多需求斷崖式下跌」的原因。
一、基礎建設需求減少
報告指出,大陸房地產行業仍然深陷困境,近期銷量和價格下滑勢頭加劇。在這些負面因素影響下,大多數城市的狀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23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0.7%;其中,住宅投資27,731億元,下降10.0%。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同比下降9.2%。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2.8%。房屋竣工面積18,385萬平方米,下降17.3%。
陸挺曾在公開報告中指出,房地產行業下行,帶動中上游產業鏈需求減少,對整體經濟構成拖累。
報告說,儘管中央曾實施多輪財政與貨幣支持,但由於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特別是通過地方融資平台(LGFV)累積的「隱性債務」,地方政府新基建資金空間被壓縮,「很多超常規基礎設施項目如果沒有中央財政、信貸政策支持,就很難大規模推動起來。」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數據,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同比下滑18%,顯示出財政刺激乏力。
2024年11月,北京推出6萬億元地方債置換隱性債務計劃,明確指出「隱性債務」末端約在14.3萬億元以上,地方政府財力吃緊削弱了直接基建支出能力。
專家指出,過去依靠高速鐵路、橋樑與城市開發等項目拉動GDP增長的模式,已難以持續。北京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表示,「基建對經濟的邊際效益正在遞減,而新的增長引擎尚未形成。」
二、出口需求減少
隨著歐美對中國輸出商品加徵關稅以及推進供應鏈「去中國化」,中國出口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
報告指出,首先是前期「出口前置」效應消退。第一季度出口出現快速增長,主要是由於貿易戰前的「搶出」(front‑loading)效應,但這一增長不具持續性,隨之將逐步回落。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對美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以電子、服裝和機械產品跌幅最為明顯。
其次,關稅壓力依然存在。野村團隊強調,即使美國對華關稅略有緩解(如從高峰迴落),總體水平仍接近15%,甚至部份產品關稅維持在42%,使出口仍承壓。
路透社(Reuters)分析表示,美國強化對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設備加徵關稅,使中國新能源產業「嚴重受創」,同時也削弱沿海地區工廠的訂單與產能利用率。
上海浦東某汽車零件廠老闆接受《財新》訪問時坦言:「我們六成訂單來自北美,但現在客戶轉去越南和墨西哥,我們只能裁員、限產。」
三、中高端消費與餐飲需求銳減
2025年初,中共發布內部紀檢文件,嚴禁公務消費宴飲與飲酒活動。此舉波及高端白酒、餐飲業與會展經濟。根據《中國酒業協會》統計,2025年第二季白酒銷售額同比下跌17%,高端餐廳訂桌率亦下滑。
大陸人楊丹旭在網上發文《聚餐的難題》提到,一名在海外工作的朋友最近回老家探親,想約幾位老同學吃頓飯敘敘舊,沒想剛提這事兒,聊天群裏就有體制內的老同學犯了難,小心翼翼提醒「最近嚴查違規吃喝,最好不要到外頭聚餐」。
上周,廣州高檔餐飲品牌陶然軒上周突然傳出停業消息,因「高檔消費確實已經不再適應時代形勢的要求」。中國大陸餐飲市場迎來不景氣,許多中高檔食肆不得不在門外擺攤求生存。
杭州蕭山寶盛賓館今年4月開始做外擺攤,「做外擺也是在酒店經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找的一條出路,讓員工有事可做,也能增加點收入。」賓館經理潘先生說。
四、「以舊換新」等刺激僅為短期效應 消費續下滑
雖然中共政府祭出如「以舊換新」等短期刺激政策,但整體內需仍低迷。野村分析報告指出,消費下滑並非短期情緒,而是「結構性疲弱」所致。
今年初中國推出多項家電、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在Yahoo財經(台灣)「財訊快報」6月24日報道中,野村分析指出:「僅靠一次性補貼難以撐起消費」,尤其「『以舊換新』帶來的淨拉動點數將從上半年的0.9個百分點縮水至僅0.4個百分點」。
野村明確警示:消費下滑非「短期情緒」,而是結構性問題。
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2024年在鳳凰灣區財經論壇上表示,消費是一種偏好,與個體的風險承受能力、收入水平、儲蓄情況和對未來的展望密切相關。當人們擁有足夠的財富時,他們自然會選擇消費,而不需要外部刺激。
然而,近年來,隨著不少中產階級房屋價值縮水,部份家庭甚至面臨負資產的困境,這直接導致了消費意願的下降。
五、按揭壓力:存量利率高 新舊貸款利差拖累消費能力
野村報告引用了對2023年存量按揭利率平均下調約73個基點(bp)的測算,目前存量按揭平均利率仍約4.5%,而新發放貸款利率普遍在3.4%~3.5%水平,利差達90~130bp。這意味著多數家庭仍背負高利率貸款,對可支配收入產生長期壓制,儘管有提前還貸潮,但利差負擔仍舊沉重。
據民生觀察網報道,2024年7月3日發生的一宗重大事件——一名來自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高管因公司降薪且按揭壓力過重而跳樓身亡。她年僅30歲,年薪近百萬,表面上看屬於高收入階層,卻因按揭負擔與收入減少無法支撐,最終釀成悲劇。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大陸並不少見。
據《第一財經》報道,許多中產家庭每月按揭支出佔家庭收入比重超過45%,再加上子女補習費用與學區房壓力,導致可支配收入大幅減少。
「哪還敢消費?基本就是『活著』,不是『生活』了。」一位北京IT工程師如是說。
六、低保障使家庭對消費態度保守
野村報告還指出,中國現有多達1.71億農村老人,其平均月養老金僅223元,遠低於城市退休人員水平。因低保障,人們傾向於高儲蓄、低消費,不容易形成長期穩定的消費動力,教育、醫療等必要支出反而加重了中低收入家庭壓力。
另外,報告還提到去產能與供給端改革也帶來短期負面衝擊。經濟壓力下,年輕人的婚戀觀也不容忽視。
李砍柴在騰訊網發文說,年輕人似乎集體對婚姻按下了「暫停鍵」,甚至有人戲稱:「不婚不育是這屆年輕人最後的倔強。」28歲的程式員小林苦笑著算了一筆帳:在深圳,一套剛需房首付至少150萬,彩禮按老家習俗要18.8萬,再加上婚禮、婚宴,沒200萬根本結不起婚。
另外,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的平均成本高達68萬元,相當於普通家庭15年的收入總和。在中國,這樣的困境比比皆是。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數僅181萬對,同比暴跌15.9萬對,創下1979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而離婚登記數卻逆勢上漲至63萬對,比去年同期多了5.7萬對。婚禮、家電、傢俬、旅遊等「成家型」消費產業持續疲弱。據《南華早報》報道,婚禮策劃業者普遍反映「整個行業在萎縮,有些城市的婚慶公司倒閉率達40%以上」。
《日經亞洲評論》亦指出:「中國經濟的真正風險,在於年輕一代失去信心,中產階層不敢投入,政府則受制於高債務與低效投資。」#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