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餐之後,你是否感到胃酸倒流、灼熱不適?中醫師解析胃食道逆流的3大成因,並分享4個舒緩穴位、2種護胃食物,讓美食不再成為腸胃的負擔。
胃食道逆流有哪些症狀?
台灣鼎昌中醫診所蕭文豪醫師在新唐人電視台《她健康》節目中介紹,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的症狀多樣。當胃酸刺激食道,食道發炎,會出現噁心、泛酸。若食道一直發炎腫痛,進而影響到食道前緣的氣管,可能引發咳嗽;若影響到食道後方心臟附近的神經,則可能產生胸悶、心悸和胸部灼熱感。
胃食道逆流三大成因
正常情況下,當食物經過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進入胃部後,這道「閘門」會自動關閉,防止胃酸與食物逆流。但當我們飲食過量、胃部過度脹滿,或括約肌功能變弱時,這道閘門可能關不緊,導致胃酸向上衝,刺激食道,進而引發胃食道逆流的不適。
從中醫角度看,蕭文豪說,胃食道逆流與飲食不調、情志不調和久病老虛損這三大因素有關。
1、飲食不調
中醫認為食物有溫、熱、寒、涼四種性質,其中溫性和涼性食物比較接近平性,對身體傷害不大。
然而,熱性食物(例如油炸食品)會增加發炎反應,也會增加胃酸分泌,進一步刺激食道;寒性食物(例如冰凍食物)會降低胃的蠕動功能,使消化變慢,導致食物積累,久而久之,容易導致逆流。
2、情志不調
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系統有兩個部份: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壓力會令負責「戰與逃」的交感神經系統持續激活,而與腸胃蠕動有關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下降。
此外,壓力大的人也經常三餐不定時,或是吃完飯馬上工作,都會影響腸胃蠕動,如果又吃到不對的東西,很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3、久病、老虛損
年老體虛者或長期患病者因食慾下降,可能飲食不規律,進而影響胃的功能。
胃食道逆流避開三類食物
蕭文豪說,胃食道逆流與吃食物的種類關係很大,以下是三類常見引起胃食道逆流的食物。
1、熱性食物
熱性食物包括辣、烤、油炸食物,還有一些如餅乾、花生和堅果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當攝入過多且消化不良時,胃酸分泌會增加,從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2023年8月發表在《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飲食與胃食道逆流加劇有關。
2、濕氣重的食物
濕氣重的食物通常包括較甜或黏稠的食物,如芝士、朱古力,以及精緻澱粉。這些物質在消化過程中生成黏稠物質,降低胃的蠕動能力。
有調查發現,相比起每天攝取游離糖(單糖和雙糖)50g以下的青少年,攝取游離糖更多的青少年出現胃酸逆行進入咽喉的機率高六成。
3、容易脹氣的食物
汽水、啤酒和其它含氣飲料會導致氣體積聚,從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建議儘量避免。
含膠質食物有益胃健康
胃食道逆流的主要原因在於胃酸的反覆刺激,導致食道黏膜持續受損。研究發現,黏蛋白能保護食道免受胃酸傷害。蕭文豪指,一些富含膠質的食物能促進黏膜修復,例如淮山和木耳。
1、淮山
研究發現,淮山中含有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在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促進黏蛋白分泌,增加上皮屏障。
2、木耳
研究發現,木耳富含黏黏滑滑的多醣,具有抗氧化、免疫調節等功效。
中醫認為「五色入五臟」。黑色食物可以補腎補血,白色食物可以養肺。如果有呼吸道症狀可以選用雪耳。如果是胃腸道或肝腎症狀,可以選擇雲耳。
四穴位養胃急救
中醫發現,經絡是人體能量的通道,負責輸送氣和血到全身。而經絡上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點稱為穴位,通過針灸、推拿等刺激相應的穴位,就能夠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
蕭文豪提到,平常可以通過按壓中脘穴和足三里穴保養胃腸。如果胃食道逆流很嚴重,嘔酸水、嗝氣,手邊沒有藥的時候,內庭穴和天突穴是可以幫助急救的穴位。
1、中脘穴(CV-12)
位置: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及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或肚臍正上方五橫指處。
按壓此穴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如果患有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或者胃脹不舒服的時候,按壓此穴位會很有幫助。如果孕婦有妊娠嘔吐症狀,也可以按壓此穴緩解。
按壓方法:兩根手指(食指和中指)併攏按壓中脘穴,按壓時先吸氣,吐氣時用力往下壓。
2、足三里穴(ST-36)
位置: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按壓方法:
在按壓足三里穴時,用大拇指壓下去之後再做一點搓揉。除了按壓穴位,每天艾灸也有很好的效果。艾灸是用點燃的艾絨溫燙穴位。
以下兩個穴道可以在胃酸上衝的時候作為救急使用:
3、內庭穴(ST-44)
位置:內庭穴位於足背上,次趾與中趾之間,即第二與第三趾骨之間的凹陷處。
按壓方法:用食指斜斜的壓進去。如果很用力壓,痛感會很強烈。如果胃有發炎或感覺胃酸往上衝不舒服時,按壓此穴很有幫助。
作用:按壓此穴有退熱(緩解發炎)、消食積功效。
4、天突穴(CV-22)
位置:位於鎖骨正中凹陷處。
按壓方法:此穴在凹陷處的後側緣,不在正壓下去的地方。按壓時,建議往下之後往前按壓,類似「摳」下去。稍微仰頭按壓或者平視按壓都可以。
作用:緩解嘔酸水、嗝氣。
「吃對順序」守護腸胃健康
在享用豐盛的佳餚時,需要注意飲食順序。正確的進食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胃部負擔,幫助消化,降低不適感。
蕭文豪建議遵循「蛋、菜、澱」的順序,首先,應先食用蛋白質類食物,如蛋、奶、豆、肉等,因為蛋白質是胃最容易消化的營養素,能夠幫助胃部充份發揮消化功能。接著,蔬菜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包覆油脂,促進腸胃蠕動,使食物更容易排空。
最後,再攝取澱粉類食物,特別是精緻澱粉如白飯、麵食、糕點等,這類食物容易形成黏稠物質,若過早食用可能影響胃的蠕動,導致消化不良。
蕭文豪提到,若有喝湯,建議「乾濕分離」。許多人習慣在用餐時搭配湯品或飲料,但過多的液體可能會稀釋胃酸,影響消化功能,甚至導致胃酸逆流。
他建議在飯前飲用適量湯品或飲料。若需要在用餐時喝水或飲品,應適量潤喉即可,避免一次大量飲用。此外,飯後至少間隔30~40分鐘再飲用液體,以減少胃內壓力,降低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他還建議飲食上採用三餐按量分配的「倒三角飲食法」,早餐吃得豐富,午餐適量,晚餐少量。晚餐應減少攝取量,維持六至七分飽,避免過飽影響睡眠品質,也能減少胃部負擔。@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