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建國前的殖民地時代就很重視禮儀,這在日常生活與文化當中都能體現出來。
只要看看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就能驗證這個說法。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30年左右,當時14歲的華盛頓抄寫了110條16世紀末的法國禮儀規範。許多歷史學家都說過,這些準則對華盛頓的器宇和人格影響很大,即使到了今天,他抄錄的這本《文明禮儀與社交行為準則》(Rules of Civility and Decent Behavior)的幾個版本仍廣為流傳。
從南北戰爭到20世紀初期間,美國出版了很多禮儀書籍,這表示當代大眾很需要這類指南。不過,在探討這些書之前,我們要知道,這些禮儀指南是教導男女老少言行舉止的準則,不見得反映當時大眾的行為表現。
就像時下的禮儀書:布魯克‧羅姆尼(Brooke Romney)的《52則現代兒童禮儀》(52 Modern Manners for Kids)、朱迪絲‧馬丁(Judith Martin)的《假禮儀時代聽禮儀小姐怎麼說》(Minding Miss Manners: In An Era of Fake Etiquette),也是一樣,這些書寫的並非現代人的言談舉止,而是教人改進禮儀的建言。假如將來22世紀的人看到禮儀小姐這本書,誤以為書中某些帶嘲諷的建議就是今日社會文化的真實寫照,那就大錯特錯了。
善用數位圖書資源
數位時代的一大福祉,就是只要在筆記型電腦上敲幾個鍵,就能查閱海量的圖書。例如,有一個網站彙整了五十幾本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禮儀書籍,倘若沒有數碼科技,這些收藏在大學圖書館裏的書大概只有少數學者才能看到吧。
書目裏有格萊特‧伯吉斯(Gelett Burgess)寫的那本妙趣橫生的《別學Goops:乖孩子的禮貌指南》(Goops and How to Be Them: A Manual of Manners for Polite Infants),這本書至今仍在發行。還有一些特定方面的指南書籍,例如阿爾弗雷德․錢伯斯(Alfred Chambers)1900年的《新世紀書信寫做法》(The New Century Standard Letter-Writer)、G.R.M.德弗羅(G.R.M. Devereux)的《訂婚與結婚禮儀》(The Etiquette of Engagement and Marriage)。另外還有很多書都是社交、職場、家庭等場合的通用禮儀指南。

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這類教養文學(aspirational literature),只要敲幾下鍵盤,就能穿越時空,看到百年前或更久以前的美國生活。例如,翻閱華盛頓的《文明禮儀與社交行為準則》,你會看到諸如此類的告誡:「不可朝火吐痰」;你也能找到各類管教家庭廚師和女僕的指南書。有些內容可能蠻有趣的,不過這些書也像一架架的望遠鏡,讓我們得以一窺前人的生活方式。
這些禮儀書中某些風趣可笑的內容,是作者的反諷法。像1883年無名氏寫的《千萬不要:寫給想融入上流社會的新鮮人之禮儀指南》(Never: A Handbook for the Uninitiated and Inexperienced Aspirants to Refined Society’s Giddy Heights and Glittering Amusement),內容就蠻好笑的,比如第五章「走路」裏的這三條告誡:
「千萬不要去撿同伴掉落的東西,除非他醉倒了,如果他倒下了,你才順便把他扶起來。」
「就算你很趕時間,也不要在擁擠的行人路上狂奔,頭髮飛揚,領帶飄到耳朵上,邊跑邊喊:『讓開!讓開!』請叫一輛馬車,或買雙溜冰鞋吧。千萬不要因情緒失控而犧牲儀態。」
「千萬不要在街角擺姿勢,不要在櫥窗前照鏡子打量自己,也不要在葬禮隊伍旁吹著輕快歌劇小調哨子。」
神秘作家:哈特利小姐
1860年有兩本熱門禮儀指南:《女士禮儀指南》(The Ladies’ Book of Etiquette, and Manual of Politeness)和《男士禮儀指南》(The Gentlemen’s Book of Etiquette, and Manual of Politeness),作者有點神秘。前者作者叫佛羅倫斯‧哈特利(Florence Hartley),後者作者叫塞西爾‧B‧哈特利(Cecil B. Hartley),但如今我們已知這兩人是同一人。這個作者還有別本書,例如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等美國名人的傳記,以及一本刺繡與縫紉指南。
但我們所知也就僅止於此,除了知道哈特利似乎沒結過婚之外,我們對她的生平:何時出生、何時去世、住在哪裏,一無所知,她的履歷幾乎一片空白。19世紀中期的其他作家,無論男女,尤其寫過多本書的作家,都有留下生平記錄。哈特利是否像一些同時期的女作家一樣,為了合乎禮教而故意用筆名隱藏身份?還有,她怎麼有辦法在同一年出版兩部禮儀巨作?
不管佛羅倫斯與塞西爾是怎麼回事,這兩本書至今來看依然出色,其用語清楚明瞭,且書中的某些禮儀通則,以現代標準來看毫不過時,就如它當初出版時那樣的新。
哈特利在《女士禮儀指南》的引言中說:
「真正的禮貌發自一顆善良的心,心地善良的人在任何場合都不會粗魯無禮。……他們或許完全不懂上流社會的規矩;他們或許在餐桌上表現笨拙、說話不合語法;但他們絕不會說出傷害別人的話。……他們總是設法讓人安心自在;他們友善、無私,願意犧牲自己;他們的言行舉止真誠有禮。若有這樣的女子,你教她社會禮儀與習俗,教她最優雅的禮節,那她就是一位真淑女、神創造的淑女,只不過她的外在儀表是從世俗社會養成而已。」
哈特利文筆清晰優雅,短短幾句話,就道出禮貌的核心意義。從她對禮儀的定義中,也能看到美國平等、共和的精神。哈特利筆下的女子或許不知道在正式晚宴上該用哪一把叉子、不知道怎樣得體的問候女主人,但她卻有一顆善良的心,那是禮貌的真正發源地。
「流逝的很多,但留下的也很多」
(Though Much Is Taken, Much Abides)
小標題這句話摘自丁尼生勳爵(Lord Tennyson)的詩《尤利西斯》(Ulysses),用這句話來形容這些舊時代的禮教(就像哈特利那兩本禮儀指南)也頗貼切。哈特利的《女士禮儀指南》大部份篇幅都在講述化裝舞會、晚舞會禮儀、晨間招待會(來客必須準備名片)、舊式結婚禮儀等這些時過境遷的規矩。
對這些主題有興趣、尤其想以19世紀中期眼光來研究的人,一定能在這本書裏挖到寶。書中甚至還有一章專門探討健康秘訣、一章專門探討養顏美容技巧。
不過在「雜項」那章裏面有一些簡短的告誡,或許仍適用於現代人。例如,她提到一種社交場合常見的劣行,可這種行徑卻很少受到譴責:
「許多人從不說誹謗別人的話,但他們的一個眼神、一聲冷笑、聳聳肩膀、嘴唇翹起等表情動作,卻比最苛刻的語言更具殺傷力,看起來想法更壞,這種人真的很可惡。如果你能控制好你的舌頭,你也能控制好你的表情,當你用一個表情或一個手勢來助長誹謗的言語時,你就是個卑鄙邪惡的懦夫。」

未來可期
艾蜜莉‧波斯特(Emily Post)的著作《禮儀》(Etiquette)於1922年出版後,很快就成為暢銷書,如今這本書在美國是公認的禮儀經典之作。過了一個世紀,波斯特仍舊是美國的禮儀泰斗。她的後代接管她生前創立的「艾蜜莉‧波斯特研究所」(Emily Post Institute),繼續發揚她的理念,並修訂與擴充她的著作。
《禮儀》(Etiquette)初版的編輯理查‧達菲(Richard Duffy)在導言中呼應了哈特利60年前(相對於1922年)提出的許多觀點。他指出,「慣於譏笑禮儀只是一堆瑣碎又是專斷規定的那些人」都誤解了禮儀的真正精神。他還說:「我們應該要明白,守法的行為與守禮教的文明行為是密不可分的、相輔相成的。」這個觀點與哈特利的思想想必也是一致的。
波斯特本人對禮儀的認知與哈特利很像,她認為,禮儀不是只有那些規矩和禁忌,它是善意、體貼和道德的表現。她在書中說:「真正的上流社會(Best Society)並非富人俱樂部,它不會排擠出身卑微的人,它是一群有教養的人組成的社群——他們談吐得體、舉止優雅、熟悉社交禮儀、體貼他人——這些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上流社會標準。」
從哈特利時代到波斯特時代的60年中,社會風俗和社交規則變化相當大,而從波斯特到今天的一個世紀中,變化甚至更大。比如:出於種種荒謬的理由,今天許多人不願再使用「紳士」(gentleman)和「淑女」(lady)這兩個字眼了。
可是幾乎人人都分辨得出舉止得體的人(那種讓人如沐春風的人)和粗魯無禮的人(那種七月午後仍會令人發寒的人),男人或許不再習慣向女人掀帽致意,但一個人是否體貼有禮,我們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哈特利或波斯特的書寓教於樂,值得一讀。但最重要的是,這些作家提醒我們,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陌生人,我們都要尊重對方,以禮相待,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樞紐。
原文:Manuals of Politeness: The Timeless Essentials of American Etiquett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有四個孩子,也算兒孫滿堂了。20年來,他在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Asheville)的家庭學校教授歷史、文學和拉丁語。他寫了兩本小說:《阿曼達‧貝爾》(Amanda Bell)、《翅膀上的灰塵》(Dust on Their Wings),以及兩本非小說類作品:《邊走邊學》(Learning as I Go)、《電影造就人》(Movies Make the Man)。他目前住在維珍尼亞州的弗朗特羅亞爾(Front Royal),也在那裏寫作。#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