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早早訂了美國獨立日的門票,重看「屋簷上的小提琴手」;去年他在麗晶公園看的那場露天歌劇,甫開場唱過了錦繡良緣的媒人婆歌便天開眼,大雨淋漓,戲只有腰斬了。更早的是他從鄉下乘搭火車去海運戲院看的那一場電影,時維1972年;友人可是香港文化界耆英。
表演場地在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那是當年唸藝術評論的城市大學校園區內,屬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粗野式風格,石屎森林,要好用,又要好睇。唸書時曾被安排到劇院觀劇,之後幾10年,都沒有來過多少次。
藝術中心是森林式的綜合表演場地,劇院、演奏廳、電影院等等從大堂輻射連結在一起,多層的劇院又分左右上落,很不好找。座位在廂座第一行中間,全行60多個座位只能從兩邊出入;一旦稍微遲到,就要半行人起立讓路,很不好意思。入場時燈光異常暗淡,根本看不到繡在椅內側的座位編號,更沒有放杯子的地方,唯有集中精神、不吃不喝不動,做個鼓掌的觀眾。
友人的學生因爲要觀看溫布頓網球賽沒有來,友人帶來了又一位友人,她看的興奮雀躍,中場時我低聲問她有否80年代初在荃灣大會堂表演過;她說多是做司儀吧,我說當然有唱歌,妳還出過兩張黑膠碟呢,她只有吃吃地笑。她在台上唱,我在後台調度,還偷偷地送給她一株黃色康乃馨;她完全不會記得的青蔥往事,我當然不會重提啦。
主題曲「日落、日出」當然好聽,小提琴絃絲婉轉不斷,對話淺白幽默,惹生共鳴。故事發生在1905年俄羅斯帝國烏克蘭地區一個叫阿納特夫卡的烏托村,奶農泰維是傳統典型的猶太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5名女兒婷婷玉立,作為一家之主他當然要主導女兒的婚事;但黃毛丫頭個個私定終身,氣炸得老頭子推翻了牛奶板車,不依還依,都是女大女世界。
全劇高潮就是人生艱難,歲月靜好不再;1905年沙皇燒邨排猶,3日內要連根拔起,有的遠走美國,更多的是絡繹逃到波蘭、白俄羅斯,有些被送到西伯利亞勞改營。都是猶太人顛簸流徙的又一章。
又到了2014、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烏克蘭在基輔附近以阿納特夫卡為名建立難民村,收容的卻是東烏的難民同胞。
再一日看給香港人的情書,十里繁華麗晶街背後的華威街,一座悠久歷史的五星級酒店,印度人主理的,小而典雅,沿窄窄木樓梯爬上屋頂花園,有酒吧,有露天風呂,休憩處滿植香葉樹,苿莉花,佈置以墨綠色為主調,既然是搖滾音樂的殿堂,除了樂隊黑白硬照外,還有生死輪迴的頭顱骨,就稱它為輪迴殿堂酒店吧。
樂隊4人成員,4年多前來自香港,住在雷丁區,不單成立了4人樂團,還辦了兒童樂隊,推廣粵語音樂文化藝術,任重道遠。
電子琴序曲《灣》分明是我的故鄉,演唱歌曲包括《世界不像你預期》、《銀河修理員》、《留下來的人》、《風的形狀》、《高山低谷》、《一隻手》、《窮人的薔薇》、《十年後的我》、《囍帖街》、《勿念》、《一切是最好的安排》等等。起先感覺旋律有點像4、50年代的國語時代曲,旖旎繾綣,廻首低眉,但速度是快了些,時代畢竟不同了;又不似7、80年代的粵語流行曲,直截而外露,歌意多了層層感受;有點像藍調,但又沒有那種怨悽,主唱歌手原是受古典歌劇訓練的。一個下午在舒緩樂曲中,家書一樣的流瀉出來,情在意中,平平常常的思念,真誠美好的祝願,一家大細,和觀眾溶化成一個大家庭。
這是輪廻殿堂的第一次粵語流行歌曲音樂會,表演者是破冰之旅,把思念傾訴出來,觀眾感同身受,是撫慰。音樂藝術呼喚生活,生活增益音樂藝術;英國的音樂會尚未完場:
留下來的人,大家都要努力活下去。◇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