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權不再願意接受異見,便會發明一些模糊的語言來打擊異見者;「軟對抗」正是一例。近年來,北京與香港特區政府高層不斷鼓吹這個詞彙,將其視為國安新戰線,強調要對之「堅決鬥爭」。這種說法,不僅毫無清晰法律界定,更帶有濃濃的文革味道——標籤化、群眾鬥爭式的口號治港,讓原本自由多元的香港社會,陷入政治恐懼與集體自我審查之中。這不是維穩,而是一場語言清洗,也是一場制度的崩壞。

「軟對抗」作為一種語言偽術,其最可怕之處在於,它把人性中原本善良、批判、理性、關心社會的部份,視作「潛藏的敵意」;將公民表達意見、學者討論社會、記者報道真相、甚至普通市民轉載一則訊息,都可能被構陷為「軟對抗」的行為。一個社會若以此邏輯治理,等同進入了人性最黑暗的時代——一個類似文革的時代,人人互相猜疑,個個噤若寒蟬。

在香港,這種政治語言的侵蝕特別危險。因為香港本來之所以被稱為「東方之珠」,不是靠政治忠誠,而是靠制度誠信:法治、自由、開放、專業與國際化。但如今,這些根基正在被「軟對抗」的政治語言逐步摧毀。從學術自由到新聞自由,從公民社會到宗教信仰,無一倖免於「國安化」的口號統治。

從金融角度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所以存在,靠的是法律可預期性、資訊自由流通,以及政府不干預市場機制的信任基礎。而今,「軟對抗」變成了一種可以任意針對專業界、甚至外資企業的模糊標籤,這嚴重衝擊商界對香港制度穩定的信心。你無法預計何時哪句話、哪個言論會被解讀為「對抗中央」,連風險管理也變得無的放矢。在這種氛圍下,資金撤離、人才流失,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早已發生的現實。

從法治角度看,「軟對抗」破壞的是香港的法律基礎。它不是法律概念,卻凌駕法律程序之上。一旦政府可以用此術語對言論、行為甚至思想進行打擊,法治便不再以法律條文為依歸,而是以政治忠誠為指標。法院淪為執行政治意志的工具,而非維護公正的堡壘。這種思維,和「法治香港」的初心背道而馳。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場以「軟對抗」為名的清洗,正在摧毀香港人原有的公民精神與社會信任。昔日香港人敢言、敢問、敢批評,今天卻變得畏首畏尾,甚至連宗教領袖為囚犯祈禱都要被審視為政治行為。這種寒蟬效應,令香港進一步沉淪為一個無法討論真相、無法承載良知的城市。人性的善良一面——同情弱者、關心公義、追求真理,正在被扭曲為「敵對情緒」,這正是最可怕的社會扭曲。

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指出,「一國兩制」正在加速變形、走樣。原本寄望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在「軟對抗」這類政治口號的橫行下,已不復存在。中央與港府若不從制度層面反思這種治港語言與手段,只會令整個治理結構陷入偏執與極端,進一步削弱香港對國際資本、人才與公信力的吸引力。

香港人不是不懂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問題是:保障安全不能靠摧毀社會正常的表達與信任,不能以文革式標籤來製造敵人。真正的安全,來自人民的認同與信賴;真正的穩定,來自制度的公平與透明。倘若治港者繼續濫用語言偽術來建構敵我,繼續用政治鬥爭的方式去統治城市,那麼香港的死亡將不再是比喻,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拯救香港,必須先拆解這種語言偽術。還原真相、重建信任,才能讓這顆東方之珠重現光芒。◇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