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傳出青年博導墮樓身亡事件,引發公眾對社會壓力和學術「內卷」的深刻討論。而浙江大學相關多方對此保持「沈默」。
8月4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教學樓發生一宗墮樓事件。據多位網民在社交媒體發帖稱,墮樓者為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年僅35歲。浙江大學官網顯示,該教師姓杜,係特聘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農業機械人、仿生軟件機械人等前沿領域。
極目新聞報道,浙江大學校方、院系、工會、同事對此事集體噤聲,以「暑期不便回應」、「後續會發通知」回應。
該教師離世的消息傳出後,其死因在網絡上引發了多方猜測。有知情者透露,杜老師是浙江工業大學本科畢業,一路讀到浙江985大學博士並留校任教,學術道路可謂步步艱辛。許多網民認為,其墮樓是源於巨大的工作壓力與考核焦慮。
根據公開資料,逝者2020年入職浙大,簽訂的是「特聘副研究員」合同。與「非升即走」的預聘——長聘序列不同,該崗位更像一條「博士後延長線」:六年聘期內須通過考核,方能進入校內「百人計劃」軌道;若未達標,合同自然終止。
杜老師的離世,也讓學術界的「非升即走」制度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該制度旨在激勵青年教師在一定期限內(通常是3-6年)達成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否則將面臨離開學校的風險。
一位自稱杜老師好友的王教授在朋友圈發文感嘆:「高校把老師當驢使,既要犁地(教學)又要產奶(科研),還要拉磨(拉經費)。」
有網民指,此言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多重壓力,他們不僅要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還必須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申請科研經費、指導研究生,任何一項短板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考核結果。
有網民分析,當前的學術環境競爭極度激烈,導致「老師也得卷」。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和休息不足,極易引發精神壓力,甚至導致精神崩潰。並認為年僅35歲、正值學術生涯黃金時期的博導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令人感到無比痛惜。
目前,官方未就此事發出通報。許多網民呼籲,相關部門應介入調查,查明真相,給逝者和家屬一個交代。#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