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挑戰眾所周知,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更是讓這些挑戰雪上加霜。

但鮮為人知的是,北京為應對這些問題所採取的策略——大力投資科技生產力——反而讓情況變得更糟。一些人,不管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都預測中國經濟會崩潰。這一結論無疑太過誇張了,畢竟中國是一個擁有訓練有素、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支持的龐大經濟體。但如今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要重新實現曾經令人羨慕的經濟增長勢頭,至少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中國經濟的種種衰敗在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中都顯而易見。不久前,著名的蘭德公司發布的一份詳盡報告指出,2021年開始爆發的房地產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支出下降、私營企業資本投資減少,導致了經濟增長的嚴重下滑。

例如,去年年底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比2019年之前的趨勢低了5%以上。消費支出、資本投資、出口等所有主要領域都落後於以往的趨勢。以增值為基礎——大致反映每個產品複雜性的指標——過去五年中,中國製造業甚至對美國失去了優勢。

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比疫情前的水平約低30%。即使是北京高度重視並投入大量資源的高科技產出,其增長速度也比之前放緩,2024年約為11%,而2018—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為25%。

作為應對這些經濟下滑的舉措,北京的規劃者通過國有企業大規模投資重點發展科技生產力。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規劃者所描述的未來產業上,如電動汽車(EV)、半導體、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產品,在這些領域的投入激增,這種努力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正如上述蘭德研究所指出的,這些努力被視為潛在的經濟「隱形優勢」,有望克服經濟中其它方面的不足。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推動不僅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反而加劇了經濟的困境。

這種大規模的投入和生產對推動中國經濟的復甦作用甚微,反而使其失衡。由於北京未能重振消費和企業支出,中國國內經濟幾乎無法消化新增的科技生產力。

北京努力帶來的產品洪流給價格造成了下行壓力,這使得新增的科技生產力的可行性受到質疑。此外,它還導致了消費價格和生產者層面的普遍通縮,使中國家庭和企業延遲消費,期待未來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從而阻礙了其它經濟復甦的努力。

對中國而言,更糟糕的是,產能過剩迫使該國在極為不利的時期尋求出口增長。從根本上說,這種出口需求正在阻礙北京的其它目標,亦即擴大中國經濟的內需從而減少對其它經濟體的依賴。

產能過剩也促使出口需求增加,儘管美國和歐盟都在採取措施限制中國商品的進口。美國普遍徵收高關稅,歐洲則針對電動汽車實施關稅,尤其是在歐盟內部存在的數量貿易壁壘。

北京的科技生產力「解決方案」,無論它可能帶來甚麼價值,並沒有解決中國的總體經濟問題,也遠非蘭德公司所指的隱形優勢。實際上反而未能推動經濟發展,並且使總體經濟解決方案變得更加困難。#

作者簡介:Milton Ezrati是布法羅大學(SUNY)人力資本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apital at the University at The Buffalo, SUNY)的附屬公司《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的特約編輯,也是紐約通訊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在加入Vested之前,他曾擔任Lord, Abbett & Co.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和經濟學家。他還經常為《城市日報》(City Journal)撰稿,並定期為《福布斯》(Forbes)撰寫網誌。他的最新著作是《三十個明天: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將如何生活》(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

原文:What Beijing's Planners Thought Would Help Has in Fact Hurt China's Econom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