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凶器》連續兩個周末成為北美票房冠軍,累積收入接近一億美金,當然有過人之處,有吸引到顧客的地方。不過,持相反意見的觀眾,總是會很唯我獨尊地說出一句:「咁嘅戲都有人話好睇?嘩,你收咗幾多錢做打手呀?」

凡事也用打手論來解釋,很方便也很懶怠。你喜歡《凶器》,你是打手;你討厭《凶器》,你也是打手。說完。彷彿所有人類也沒有自由意志的。

我比較長氣,嘗試分析一下為何不同人對《凶器》的評價會各走極端。不同觀眾,各有不同品味,本來就正常不過,尤其觀眾也有分職業觀眾與非職業觀眾。何謂職業觀眾?例如我,為了賺取收入,每個星期,可能也要觀看超過一套新片,其中佔大量,是如果純為興趣是連預告片也不想瀏覽的。這類觀眾,很容易對看慣看熟的內容麻木。在馬爾代夫仙境一樣的酒店做員工與做顧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大家是打工仔的話,應該很容易理解。

非職業觀眾,有選擇權,通常情況下,是看過宣傳品,內心有一定期望,才會選擇入場。如果製成品跟想像有嚴重落差,難免失望。《凶器》大概是這樣子:由片名,到海報設計,到預告片,重覆強調電影是套正宗恐怖片,尤其,劇情說到小鎮上十幾位同班學生一夜之間離奇失蹤,一般觀眾自然寄望看到電影會圓滿解謎,最好說到背後有個影響全球安危的陰謀諸如此類。

偏偏,《凶器》沒有按本子辦事。中段已揭曉真相,然後,氣氛驟變,由恐怖片一下子暴走,甚至變成瘋狂喜劇。讓很多人反感,我理解。

希望大家也理解為何有人反而愛不釋手。按本子辦事的人,世界已經太多。當你看一套電影看到一半,已經完全估計到往後情節,情節再精彩,也會沉悶的。我看《凶器》,也同意太多情節不通,設定太過兒戲,但我欣賞導演有心炮製令觀眾意想不到的觀感。對看電影看到像例行公事的人來說,還能夠被騙,已經值回票價,值得一聲讚好了。

古往今來,專門拍出來給普通觀眾的電影,往往未能討到影評人歡心;反之亦然。當然有兩邊皆讚不絕口的例外,可遇不可求。有時,不是影評人們自命清高與眾不同,而是人之常情,就請大家包容多一點,明白自己的口味不可能代表全世界。

有沒有可能讓一般觀眾也欣賞到《凶器》的用心?也不是沒有辦法,雖然比較多餘,我是一般消費者,買了門票,就為了享受那兩小時啦,還要求我事前做定功課?不過,做功課真有用。假設,看《凶器》之前,已經知道導演即是之前拍過《宿劫》的同一人,大概會想像得到他跟恐怖大師溫子仁不同,他不會滿足於不停倒模《詭屋驚凶實錄》,專心拍些嚇人效果出來就算數。看到《凶器》的離經叛道,就算意料之外,也未必完全無法想像,接受力自然有所提升。

當然,對於部份買張戲票其實只為有個途徑可以破口大罵(無論對拍攝者還是持相反意見者)的人來說,要他們做功課,自然是不可能任務啦!我明白的。◇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