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分析了天安財險從股份制先鋒到風險漩渦的轉型歷程,以及違約事件十年累積的軌跡與深層原因。然而,天安財險違約的意義遠超53億元帳面損失,它動搖了保險行業作為「金融安全港」的信任根基,引發了市場信心危機,並可能成為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線。本篇將深入探討違約事件影響、行業結構性危機根源,旨在揭示這場危機的全貌及其未來的演變路徑。

事件的影響:從「危機拖延」到「全面爆煲」

天安財險違約對債券持有人的直接影響顯而易見:53億元本息化為烏有,主要機構投資者(如銀行)面臨減值壓力,需計提壞賬,進而影響其自身償付能力。此次事件不僅放大了個體損失,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短期內,類似資本債違約風險激增,可能引發「死亡螺旋」。

2025年12月25日,天安人壽2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15天安人壽」將到期,該債券第五年同樣不行使贖回權,極可能引發第二波違約。若連鎖反應擴散,將進一步考驗保險業信用體系,放大市場對資本債的信心危機。

天安財險違約對行業信心層面的衝擊尤為顯著。保險業長期被視為金融體系「最後的安全港」,憑藉穩定現金流、大股東和監管背書,資本債被投資者視為「穩賺不賠」。此次無人兜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投資者信心驟降,將重新評估保險資本工具的風險溢價,將導致發行利率上行、流動性收緊。

普通投保人雖保單安全,但間接遭受波及。重組後,新機構營運成本增加,可能推高保費或降低服務質量。中產階層的資產配置體系(房產、銀行理財和保險)已全面承壓:房產轉為負資產,理財產品淨值化波動加劇,保險債券成為「廢紙」。此次違約事件將進一步瓦解信任,類似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對全球金融的心理衝擊。

長遠看,違約將推高行業融資成本,抑制現金流穩定性。保險業作為債券市場大買家,一旦融資成本上升,將抑制新債發行,形成「無人借錢—投資受阻—現金流枯竭」的惡性循環。因此,2025年或將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死亡之年」,地產債、信託債、地方債與保險債的多重風險集中爆發,可能標誌著其從「危機拖延」到「全面爆煲」的轉折。

深層根源:行業結構性危機浮現

天安財險違約只是表象,更大的危機在於整個中國保險行業的系統性失血。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保險業分支機構撤銷規模創歷史新高。截至9月30日,2,436家機構退出市場,淨減少1,574家,日均撤銷5家,這標誌著行業整體劇烈收縮。

其中,人壽保險佔比78%,財產保險約20%。龍頭企業如泰康人壽撤銷326家(佔行業近20%)、中國人壽超180家、中型企業如合眾人壽、長城人壽亦加速收縮。

行業危機的核心是資金運作困境。2024年底,保險業總資產超33萬億元,投資結構包括銀行存款2.9萬億元、債券15.9萬億元、股票2.4萬億元、證券基金1.7萬億元和長期股權2.6萬億元,但行業財務投資年化收益率僅3.43%,低於央行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4.9%。

2025年一季度,10家險企發行次級債486億元(含永續債447億元),規模超過2024年全年。但整體發行利率降至2.5%以下,發行成本高於淨回報率2.35%,加劇償債壓力,反映出當前現金流普遍緊張的狀況,發債不再帶來利潤,行業被迫依賴再融資維持營運。

行業盈利依賴保費投資收益與投保人收益差價(投保人收益率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2%~2.3%)。投資涵蓋債權(國債、地方債、企業債)、權益(股票、股權)及同業拆借,目標收益率需超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然而,2024年行業平均收益率扣除投保人2.3%受益後利差僅1.13%,不足覆蓋銷售、行政等費用,即使撤銷部份網點,仍難覆蓋利息。

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壓力是行業危機根源。隨著GDP增速放緩,資產收益率崩塌,房地產爆煲波及債權投資,股市市盈率、分紅連降。社會平均利潤率降至3%,但由於央行維持基準利率以防資本外流,導致利差倒掛。一方面,貸款利率高於實際回報,抑制企業融資;另一方面,保險產品承諾的高收益率形成「保費越多、虧損越大」的悖論。

資本金枯竭、償付壓力加劇、利差被壓縮,保險業逐漸陷入金融煉獄。天安財險只是第一個倒下的,更多險企仍在苦撐。此外,人壽保險長周期(25-60歲,35年)需保值,但目前大量債券、股權投資難以變現,一旦兌付集中出現,現金流將斷裂。

保險業的從業人員規模收縮同樣嚴重。2018年至2023年險企裁員578.2萬人,減員幅度約44.2%,保險代理人則從912萬降至281萬。銷售端萎縮意味著保費增長動力枯竭,而資金端失血又限制了投資能力,行業陷入「雙向擠壓」。

金融鏈條的斷裂更為致命。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依賴於各環節的相互支撐,形成一個複雜的鏈條:從影子銀行(如P2P平台)到非銀機構(如信託、保險),再到核心銀行體系。近年來,P2P平台集體爆煲、地產債務連鎖違約、信託產品流動性危機相繼爆發,標誌著金融鏈條的局部斷裂。

而保險業作為最新一環,其失守將進一步放大風險,因為保險機構是債券市場的主要買家、股市的穩定器,還是地產資金的重要來源。一旦保險業出現系統性問題,將引發多米諾效應,波及整個金融體系,甚至演變為全面危機。

結語

天安財險違約不僅是一個企業資金鏈斷裂的債務危機,更是整個中國保險業結構性問題的集中顯現。在經濟增速放緩、資產收益率下滑的背景下,保險業從「資金供給方」轉為「求生者」,其背後的深層問題值得深刻反思:資本補充機制的剛性約束、投資組合的單一依賴、監管執行的滯後偏差,以及宏觀經濟結構的失衡,共同構成了這場危機的根源。

天安財險的違約只是冰山一角,它預示著中國金融體系已經逼近系統性危機的臨界點。未來的危險不僅在於更多險企的違約,更在於整個金融秩序的信任斷裂。一旦家庭與機構徹底失去對金融產品的信心,整個融資鏈條將全面癱瘓。屆時,中國金融將從局部危機走向系統性崩潰,而整個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