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警戒今昔,深得人心;那麼,如果只是在心中出現的心思並沒有去做,或還沒有去做,也會被知道嗎?若是,又是怎知道的?另外空間有心鏡和業鏡兩面鏡子,發揮作用。還有呢?

天外飛來一塊瓦的警戒

清朝有個驛使,派到台灣當差。路途中他在驛站過夜。一天夜裏,他在驛站客房,正準備睡下,忽然瞥見一貌美女子,悄悄爬上牆頭往他房中偷窺。驛使一聲大喝:「哪來的妖物!」那女子立刻一閃不見影了。

驛使自覺威風凜凜,翻身睡去。誰知半夜他陡然驚醒,不知哪來的一塊瓦片已經落在枕邊。他大怒,赫然起身,對著窗外吼道:「哪個妖怪這麼大膽,竟敢冒犯我堂堂朝廷差官!」

窗外傳來俏皮的女子聲音,道:
「哎呀,大人,您可是福大命大的貴人,我躲您遠遠的,哪敢冒犯?初更被您一聲大喝,小女子我嚇得魂飛魄散,怕犯了天條呢!只是……大人啊,您在睡夢裏起了歪邪的心思,把我當成驛站小卒的女兒,還盤算著日後納我為小妾。人心一歪,鬼神立刻知道。這種壞念頭,本就該招邪,不怪我送您一塊瓦,算是提醒大人收斂的警告罷了。您生甚麼氣啊?」

對方話音落下,驛站又恢復寂靜。然而驛使滿臉通紅,羞愧得恨不得鑽進地裏。他慌慌張張收拾行李,連夜跑路,不敢再逗留。

業鏡與心鏡

有一位讀書人夜間行經祭祀嶽神的廟,見到緊閉的朱門中忽有一人走出來。讀書人知道是神明,急忙膜拜稱呼「上聖」。對方引他起身說:「我並非貴神,只是右台司鏡吏,奉命送簿冊來這裏。」

讀書人問:「『司鏡』是甚麼意思,是指執掌業鏡嗎?」

司鏡吏說:

「大體是這樣,但不只於這樣,還有深處的層次。每個人一生的善行與惡行,都能在業鏡中反映出來。然而,人心裏的隱秘念頭非常複雜多變,起滅不定,包藏非常幽密,外表無跡可見。表面看似端正高雅,但內心卻可能暗藏邪念或不軌的意圖,未曾顯露之時,業鏡也難立刻看透。

「自南北宋以來,人心越來越工於偽裝,有些人甚至一生行事不露破綻。於是諸天神議定:將業鏡移到左台,專門照出『真小人』;另外在右台設立心鏡,專門照出『偽君子』。在兩面鏡子照映下,人的善惡與真偽之情,都洞然若揭、無所遁形。」

司鏡吏形容一些「偽君子」和「真小人」的內心狀態,例如:

「有的心思固執、倔強、偏斜,就是歪曲不正;
有的漆黑一片,像抹了黑漆,看不見一絲光亮;
有的念頭彎曲不正,像鉤子一樣;
有的靈雜亂骯髒,就像糞堆爛泥;
有的心機太深,城府重重深鎖;
有的思緒盤屈,像藤蔓纏繞;
有的充滿敵意,像荊棘帶刺,或像森森刀劍;
有的懷著毒念,像蜂蠆的毒刺,或像虎狼的獠牙;
有些為名的心浮現出官帽服飾和車乘華蓋的影像;
還有些為利心冒出金銀財氣;
然而看他們的外表形貌,卻都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
至於心鏡中照到心光圓潤如珠、清澈如水晶的人,千百人中難得一二。」

司鏡吏又說:

「我立在鏡側將鏡中所見記錄下來,每三個月一期呈報給獄帝,據以判定罪福。其中名位愈高者,相對地課責愈重;偽術愈巧者,懲罰愈嚴。《春秋》二百四十年『彰善癉惡』,表揚好的,憎恨壞的,程度不一,唯獨對隱匿惡行最為看重。春秋時代魯國那件震動夷伯之廟的事,即天意示警於展氏,因為他有隱匿之惡。你要銘記在心!」

這位士人感恩拜謝教誨,歸家後請人為匾額題字,將書齋命名為「觀心」。

附記:震動夷伯之廟的歷史

展氏是魯大夫,是魯國掌政權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的親信,夷(諡號)伯是展氏的祖父。一個己卯日夜晚,雷電擊中夷伯之廟。這是天降罪的顯示,懲罰展氏有隱慝之惡,隱藏非法作為,「即是八年,盜竊寶玉大弓」。因其在朝為季氏親信,未獲罪罰,因此天地生變自然生異象,以打醒當事人及示警其他人:得禍于天,垂惡於萬世!(據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卷第五‧僖公〜15年》;唐 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僖公卷十一起八年,盡二十一年》)#

資料來源:《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是我聞一》

看更多【救世古鑑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