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的第四次全體會議即將召開。多位受訪學者指出,中共此刻所面對的不僅是經濟政策的再調整,更是一場關於權力布局與統治邏輯的深層博弈。
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外界關注的焦點已從經濟議題轉向政治人事:中共中央政治局與中央軍委是否將出現委員增補,或將直接影響中共二十一大的人事布局與權力走向。
本次四中全會是在經濟增長失速、社會信任滑落、地方財政吃緊的背景下召開。此刻的北京,瀰漫著一種壓抑的安靜——官場的觀望、輿論的收斂,共同構成一幅「低語時代」的政治圖景。
軍委人事震盪 中共難有破局力量
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媒體人張凡(化名)對《大紀元》說:「我估計除了處理幾個要開除黨籍和中央委員的人,不會有大動作,要保持穩定。因為國際局勢對習、對中共太不利,中共只會作繭自縛,難有如當年抓『四人幫』般的破局力量。」
他認為,中央軍委出現大量人員空缺,此次四中全會能增補三人已經不錯,但難預測是否落實。「中央軍委現在是七缺三,李尚福、苗華兩位軍委委員落馬,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已七個月未露面,據說也出事了,只是高層不願公布。基層怨聲四宗。」
中共二十大選出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共有七名成員,其中,國防部長李尚福已被官方通報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並被開除黨籍、移送司法機關;中央軍委委員苗華也被免職並接受調查。此外,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自今年三月以來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相關動向引發外界關注,官方目前尚未就其情況作出說明。
據北京政治圈內多名消息人士披露,此次四中全會將至少增補兩名中央軍委委員,以接替因嚴重違紀違法被查的李尚福與苗華。與此同時,有關「失蹤」逾半年的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的去向問題,也被認為將成為閉門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消息人士指出,若會議正式決定開除何衛東職務,中央軍委將同步增補一名副主席人選。不過,目前相關議題仍處於保密階段,官方尚未就人事調整作出任何說明。
危機四伏 中共防不勝防
張凡還表示,過去兩年黨內分歧顯著、懸而未決的問題將在四中全會確定:「這幾年在政治和經濟政策方面,黨內有許多分歧,不服的人越來越多,對於未能解決的事,這次需要通過全會討論確定。」他認為,外界普遍預期此次會議將為二十一大的人事與政策方向定調。
目前中國大陸正站在一個罕見的歷史交匯點上:經濟的慣性消耗已逼近極限,社會的穩定支柱在暗中鬆動,中共的政治自信敘事逐漸轉向防禦性語言。當下無論是資本市場萎縮、地方政府財政緊縮,還是普通民眾的悲觀情緒,都顯示出一個政治體系在大變的邊緣上運行。
前中共官喉《人民日報》記者趙任(化名)表示,中共現在的政治狀態,可以說是「戒備大於信心」。他說:「過去十年,官方講的是成就、發展、希望;現在更多是在講鬥爭、安全,還有防資本外逃、防官員外逃、防地方不聽話、防老百姓情緒失控報復社會。」
他表示,這其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種體制性的反應。「我們看到,當一個系統開始把『不出事』當成目標時,問題其實已經很大了。四中全會要做的,就是鞏固權力。」
經濟規劃後隱藏的複雜政治背景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定於10月20日至23日召開。根據官方通稿表述,它表面上是一場關於「十五五規劃」的會議,但在體制運行邏輯中,這類會議從不是單純的經濟部署。趙任說:「每當政治進入結構性不確定時期,全會便成為(中共)重新確立敘事權與統治合法性的儀式。」
新華社9月29日發布的通稿稱,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草案,會議由習近平主持。官方文字簡潔,卻隱藏著複雜的政治背景——五年規劃的制定周期正好橫跨下一次中央換屆期(2026—2030),這意味著其每一項指標與表述,都將成為未來人事與政策布局的參照。
北京一名長期從事政策研究的評論人士劉均(化名)認為,所謂「規劃」,其實不只是經濟文件,更像是一張政治投影圖。它定的不只是發展方向,還包括未來五年的資金流向、官員晉陞與地方競爭。他說:「『規劃』這個詞聽起來是技術性的,其實是制度化的權力排布,是在告訴所有人——誰能動、誰不能動,誰有資源、誰要靠邊。」
政權不穩 安全成新主軸
七月以來,中共政治局會議與黨媒社論幾乎都在強化三大主題,其中安全的詞頻已超過發展,成為新的治理主軸。
7月15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第十八期發表文章稱,要「以高品質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以國家安全支撐高品質發展」;9月30日官喉《人民日報》網站發表評論文章,進一步強調「要把安全貫穿發展全過程」。
河北石家莊的地方政策顧問康先生(化名)認為,新華社和人民網的文章正是四中全會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安全」在官方語境中的出現頻率,已明顯超過「發展」,這正成為中共新的治理主軸。
他說:「以前文件裏講『發展是硬道理』,現在幾乎每一段都要加上『安全』。這不是偶然的修辭,而是反映出一種新的政治邏輯——發展可以慢一點,但穩定不能出問題。四中全會主題強調安全高於經濟發展。」
康先生還指出,這種話語轉向在地方層面也能明顯感受到:「省市裏的幹部現在都在強調『風險防控』、『政治安全』,以前是拼經濟,現在是拼誰更穩、誰更聽話。」他分析,這種語言的轉向在中國政治史上極具象徵性。它代表著中共從「增長邏輯」轉向「防禦邏輯」。
北京政治評論人士劉明(化名)指出:「安全之所以被推到前台,是因為政治權力的信任基礎正在收縮。安全是中央最後的共識語言。」
甘肅蘭州一高校退休副教授彭玲(化名)對記者分析說,中共所謂安全,就是確保權力穩固:「安全邏輯的實質是可控性邏輯。經濟目標可以模糊,社會輿論可以管理,但權力必須可預測、可集中,確保黨(中共)的統一領導。」
一名熟悉宣傳系統運作的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四中全會前,中央宣傳部已要求主要媒體「把安全放在頭條位置」,並嚴控評論性內容。他說:「所有報道都要圍繞『穩』這個主題。即使是談經濟,也必須先講安全、講政治領導。這就是現在的宣傳邏輯。」
官喉密集發文營造氣氛
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黨媒與官媒密集推出系列評論與專題報道,內容多鼓吹「規劃、團結、安全、發展」等主題。
北京一大學前教授賀偉平(化名)分析說:「黨媒的話語在這種時刻不是為了傳達資訊,而是為了塑造氛圍。它讓所有人知道,中心穩固、方向明確、不可質疑。」
多名中國政治觀察者披露,隨著四中全會臨近,無論是高層還是中層官員,或離休元老,最近都不再聚會,甚至連單獨見面也非常罕見:「擔心被人質疑搞小圈子、拉幫結派、妄議中央。」
地方人事變動已在暗中進行
與經濟主題相比,政治系統內部的調整跡象更引人注目。根據海內外媒體報道,九月底以來,遼寧、內蒙古、甘肅、江西等多地的省級中共黨委被整治,官員更替節奏明顯快於往年。
河北一名退休中共黨校教師浦先生透露,上述情況說明底層官員已經在重新洗牌:「我估計四中全會上,中紀委除了要處理幾個已經公開開除黨籍的正部級以上官員,不會有更大的動作,因為那樣對中共不利。但地方層面的人事變動相對容易些,意味著內部已開始為高層會議布局。全會不直接宣布人事變動,但已在暗中進行。」
浦先生認為,此次調整將集中在中層與執行層,「治理體系完善」等所謂的行政改革,實則是權力的再集中。
四中全會或成政治方向分水嶺
無論外界期待如何,中共四中全會的首要任務是「穩中樞、穩預期、穩信心」。在政治運行邏輯中,這樣的會議是一種維穩宣誓。
浦先生表示,目前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經濟下行加快激化黨內矛盾。「經濟下滑會觸發權力矛盾,目前所有的規劃都是延續權力的手段。但是中共與美國和西方關係惡化,經濟發展走入下行道,不解決發展問題,權力矛盾只會激化。」
中共四中全會是中共政治周期的中點,也可能成為未來五年政治方向的分水嶺。輿論認為,在社會信任下滑、增長失速、國際局勢複雜的背景下,中共試圖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會議,來完成權力的再確認。但權力調整的最終走向,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