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總喜歡發明新名詞,好讓大家安心地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歸類。這兩天我認識了一個新字,頗有共鳴,不妨介紹一下。內向(introvert)、外向(extrovert)、內外兼向(ambivert),這些詞你應該耳熟能詳。有位叫卡明斯基(Rami Kaminski)的美國精神科醫生,今年又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術語:Otrovert。

「Otrovert」這個字什麼意思呢?源自西班牙語的「otro」意為「其他(other)」,「vert」(來自拉丁文vertere)則解作「轉向」,加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轉向其他」、「他向」,用來形容那些對任何群體都缺乏歸屬感,永遠覺得自己是「他者」的局外人。此字問世不久,未有通行中譯,我姑且譯成「異向者」。

異向者不覺得自己屬於哪個圈子,亦不信任那些基於抽象概念(如政治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種族身份等)而形成的群體,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概念僅存在於集體意識,並無必要對它們無條件效忠。異向者既不社恐,亦不高傲,他們很樂意跟一二知己由夜深聊到天亮,但置身一個群體中的時候,卻總是提不起勁融入。

卡明斯基本人也是異向者,他初次發現自身有這個傾向,是童年時參加童軍的第一天——當時他還未想出「otrovert」一字,只隱約覺得自己「與別不同」。卡明斯基回憶,其他孩子都很投入地唸誓詞,充滿熱忱,但自己站在那裏,卻「一點感覺都沒有」。他不是叛逆,可能是清醒。清醒的人往往顯得不合群,因為他們沒有被集體幻覺催眠。

人類一直以來都太崇拜群體了。團隊建設、社會榮譽、愛國精神,無時無刻告訴你:「集體」比「個體」更偉大。學校教育當然也強調你要合群、融入社會,為群體作貢獻。然而最諷刺的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那群人,可能從未想過要為群體做什麼:他們只是興趣使然,單純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創作或研究中,像卡明斯基列為異向典範的卡夫卡、愛因斯坦等。

異向者因為不求他人認同,不必圍爐取暖,精神上反而有更多自由,可以仔細觀察、思考那些被集體忽略的細節。這樣的人往往被視為怪人,甚至瘋子。卡明斯基舉了十九世紀的匈牙利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作例:塞麥爾維斯提出,醫生接生前只要洗手消毒,就可大大降低產婦感染敗血症死亡的風險(即「產褥熱」)。接納他建議的醫院,產婦死亡率從18%降到2%。

「醫生應該洗手」今天固然是常識,但回到十九世紀,人們根本沒有細菌感染的概念。即使塞麥爾維斯的做法成效顯著,但他卻不能為自己的洞見給予解釋。當時有群不洗手的醫生非但沒感謝他,反而不住質問:「你憑什麼說這有用?」塞麥爾維斯跟同行的爭論越演越烈,結果他竟被送進精神病院,有說他最後還死於敗血症——即是他阻止產婦感染的那個病。

歸屬感不會帶來創意,只會造就妥協。異向者沒有歸屬感,所以也沒有思想包袱,往往能突破群眾盲點,免於集體的自我欺騙,有時候就難免得罪全世界。值得慶幸的是,異向者有一個「特權」,就是不怕被排斥,因為他從未加入。美國隱世女詩人Emily Dickinson有一首詩,堪稱異向者的宣言,以下為第一節: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靈魂自擇其伴,

然後,關上門,

隔絕神聖的多數人,

不再現身。)

今日世界不管身在何方,到處是集體的瘋狂。無論你內向外向,都在社交平台的萬有引力下,被吸進一個又一個的圈子。異向,也許才是這個世代的美德。可能的話,不妨學習做一個異向者,或至少學懂欣賞一個異向者。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