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傳統「食山頭」
每年重陽節,是傅氏族人回深井清快塘祭祖的日子,亦保留著「食山頭」這一傳統。由於祖先的墓地多位處偏僻郊野地帶,路途遙遠,孝子賢孫們攀山涉水掃墓拜祭,宗親們也藉此機會相聚,「食山頭」漸漸演變成凝聚族群的重要活動。祭祀完畢後返回祠堂煮盆菜。吃過盆菜後,傅氏子孫分為約十組,各自出發前往不同祖墓拜祭。
有傅氏顧問指傅家開始落腳在深井清快塘村,子嗣越來越多,後來分支成幾條村,散落在荃灣、深井、屯門虎地以及清快塘新村。每年一定是重陽正日去拜山,所以各條村都自然知道回來清快塘祖居地拜山。
重陽當日,傅家族人會聚集一起,由於傅氏墓地分散多處,所以族人會分頭去不同地方掃墓。在掃墓前,大家會先食盆菜,即食山頭。
傅氏祖堂司理傅志堅表示,「食山頭」是延續自己先祖習俗。他指作為中國人來講,是以孝為先,他說沒有前世的先輩,就沒有現在的子孫。子孫們認為,任何都應該先奉獻給先祖,用這種儀式表達子孫們的孝心,也是尊敬長輩的體現。
傅志堅說,一般中國人拜神的祭品會採用雞、豬,過往農村經濟不好,這些食品已經算最頂級的。他說約三百年前祖輩已落腳在香港,以務農為生。每年除了重陽拜山之外,還有春秋二祭。傅志堅說,伯公、大王爺是他們邨的守護,族人會先到這兩位神靈處祭拜。
從祭拜祠堂後,傅氏族人會祭拜祖先傅昌榮祖以及他的兒子,完成後回來「食山頭」,然後將化寶、燒肉、糕餅及水果等分袋裝好,用餐完畢後,他們分10小組去拜祭傅氏十四至十七世祖先。
拜祭時,族人會去墳前去稟告祖先,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祝子孫身體健康,讀書嗰啲細路哥呢,學業進步呀,萬事勝意呀,風調雨順呀,祝我哋全族人身體健康囉。」這是傅志堅對祖先的稟告。
傅志堅說,雖然子孫眾多,但因為子孫中後來有信奉外來宗教或受西方現代觀念的影響,因此現在越來越少子孫繼承這種中國傳統文化。
拜祭祖先與宗教無關
不過傅氏顧問認為,拜祭祖先和族人信的宗教無關,雖然不同宗教拜的是不同的神,但是在墳前拜的是祖先。他說拜祭祖先其實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家庭傳統延承下來的文化,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亦是讓祖先知道,子孫們要承傳孝心,要遵從義、孝等,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顧問慨嘆:「所以我們人呢,要細唔要大,照顧仔女好緊張,但係未必能夠照顧到(老人家),例如話爸爸在醫院的時候,阿哥打電話給細佬:『我要加班,你去幫手探探啦』,細佬就說:『哎呀,我啲工作又好忙,叫家姐去啦』等等,當然我哋工作上有要求為主,無辦法。」他又說:「如果有因果,你種這個因,孝敬我們祖先,孝敬我們上一代的話,這種果亦會在將來讓我們承受到。所以這個完全是一種教育,亦是對我們祖先的尊敬,所以我們每年都到這裏去拜祭。」
顧問又指上香是表達族人的恭敬心,他說:「香插在這裏,是不是很安定,你的心保持安定,心安就能夠安定,我們最重要的是「心不是要安樂?」,有安才能夠樂嘛,是不是?我們睡覺的時候,很多時候太多事情想了、太煩躁了,睡不著;但是如果我們心能夠安呢,安了之後,睡覺睡得好,所以這支香,除了恭敬我們祖先之外,也都提醒我們個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們心安、心定,這支香呢,就是「一香定海神針。」
顧問解釋說:「這支香呢,不是一支、兩支,是三支,也都是代表福、祿、壽,祝大家有福、有壽、有祿。」
祭祀的特別意義
顧問認為,人都有「靈魂體」和「肉體」,肉體到時候就會死亡,而死亡之後,靈魂體是不會死的,「大家都曾聽過一些『問米』啊,走了之後會到屋企『回魂』等等。聽到『回來囉,歸來囉』。當然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但是所有宗教一定相信這個靈魂體,當然相不相信是各人的自由,但是所有的宗教和神怪的現象裏,表面都有一個『精神體』。」
顧問相信祭祀的精神體在不同的界別,「他們有各自的生活,他們用的錢幣都不同,燒一些衫、紙錢等這些東西,他們會覺得有錢用,我們做人這個界別,雖然看不到精神體,直至死了之後。如果我們的精神體去到那個頻率,就可以跟他們聚在一起,好像電台、手機發出頻率一樣,接通了就看到了、聽到了。」
「所以我們千萬要寧可信其有,不要信它沒有,既然信他有的時候,我們就得有個恭敬心,當我們起了對神明的恭敬心,因此將這個恭敬推廣出去的時候,對我們所有的朋友都有恭敬心。」顧問說。@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