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世矚目的中美元首峰會於韓國釜山落幕後,全球市場暫時鬆了一口氣。這場歷時1小時40分鐘的會晤,讓外界見證了中美雙方在多個敏感領域達成階段性共識——美國削減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中國恢復採購美國大豆、稀土出口限制延後1年,雙方並計劃在明年互訪。這一連串舉措無疑為全球經貿局勢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讓投資者短暫感受到「和風細雨」的氣氛。然而,冷靜分析可見,這場「休戰」更像是一場戰術性的調整,而非戰略性的轉折。更重要是中方採取了新的談判策略,簡單講就是主導了整場談判的節奏,可以說是今次峰會的最大贏家。中美之間的深層矛盾並未解決,反而在靜默中積累着更大的張力。因此,這段和平期恐怕不會太長。

表面成果:互惠讓步,短期降溫

從結果來看,這場峰會無疑達到了「止血」的效果。特朗普在回程專機上大讚會晤「十分成功」,並聲稱「若以1至10分計分,今次會有12分」。他宣佈將「芬太尼關稅」由20%降至10%,使美國對華整體稅率由57%降至47%。這不僅緩解了中美貿易緊張,也為美國通脹壓力提供喘息空間。另一方面,中方同意恢復購買美國大豆及農產品,並暫緩實施稀土出口限制1年,顯示中方希望以穩定經貿關係換取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對中國而言,這份「暫時休戰協議」的政治意義尤為重要。中共剛於四中全會通過《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為2030年前的經濟發展定下藍圖。若能在此關鍵5年間保持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對於推進科技自強、鞏固內需市場乃至維護社會穩定,皆至關重要。相比之下,美國亦需要這場「降溫」——特別是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後,其面臨通脹、失業、移民等內政壓力,對中國釋出善意,既能安撫企業界,也有利於股市表現,為其連任鋪路。

根本矛盾:霸權與崛起的結構性衝突

儘管釜山會談讓中美雙方「鬆開了掐在對方脖子上的手」,但這不代表彼此能夠真正「握手言和」。事實上,雙方矛盾的核心在於「霸權與崛起」的結構性衝突——美國作為現有世界霸主,不可能容忍中國挑戰其全球主導地位;而中國則視「民族復興」為歷史使命,企圖在科技、金融、軍事等領域縮小差距,甚至取代美國成為新秩序的中心。

這一矛盾並非短期貿易談判所能化解。從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持續透過高關稅、科技封鎖、供應鏈重組、盟友圍堵等手段,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即使本次削減關稅,也屬戰術調整,並未動搖華府對中國「戰略競爭者」的定位。美國的「去風險化」(de-risking)戰略實質仍是「脫鈎」的漸進版,目的在於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同時強化自身製造業及盟友合作體系。

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自導自演的外交劇場

特朗普的外交風格素以「不可預測」著稱。他往往先製造危機,再以談判化解,藉此塑造自己為「危機解決者」的形象。回顧10月份中美關係的劇烈波動——美國突對中國船舶徵收港口附加費、擴大半導體出口管制、中國企業被列入制裁清單——正是特朗普「自編自導」的劇本。如今的「休戰」不過是他為明年4月訪華鋪路的前奏。

可以預見,在正式訪華前,特朗普或會再度「翻臉」,以強硬言辭或新一輪制裁製造談判籌碼。對他而言,外交議題既是政治表演,也是選票工具。過去經驗顯示,特朗普常以對華強硬姿態凝聚國內保守派支持。換言之,這場「休戰」更像是他為未來政治布局預留的轉圜空間,而非真正的政策轉向。

中方的新策略:靈活讓步與強勢反制並行

有別於2018年的貿易戰初期,習近平如今似乎已找到與特朗普打交道的新節奏。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接近中方決策層人士透露,習近平已放棄傳統「一味強硬」的策略,改採「以退為進」的新方針——在某些議題上讓步,換取時間與空間;同時在科技、資源領域展現更強反擊力。

例如,中國以延遲稀土出口管制作為談判籌碼,卻仍保留調整權,實際上形成一種「懸而未決的威懾」。同時,中國亦對美國企業如NVIDIA、Google和高通展開反壟斷調查,顯示其有能力在談判桌上「以牙還牙」。這種策略讓中方不再是被動挨打,而是能靈活運用市場和政策工具進行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人》指出,中國A股在美元計價下年內上升近三成,表現超過標普500,顯示中國在高壓環境下依然維持一定韌性。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低迷,但其在新能源、AI應用及出口製造鏈的多元化上,仍顯現出適應與調整能力。
簡單講就是中方主導了整場談判的節奏,可以說是今次峰會的最大贏家。

脫鈎隱患:穩定是假象,分離是趨勢

表面上,中美關係似乎暫時回歸穩定,但這種穩定更像是「暴風前的平靜」。多家機構的分析均指出,雙方的戰略脫鈎趨勢未改。今次峰會雖釋出緩和信號,但實質內容多屬短期措施,無法根治分歧。中美每年都可能需重新談判稀土、港口費、出口規則等問題,一旦談不攏,摩擦便會重啟。麥格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則指出,中美關係長期呈現「升級 — 降級」循環模式,波動是常態,穩定只是過渡。

晨星亞洲股票研究總監也認為,中美休戰有助短期降低市場風險溢價,但長期地緣政治風險不減。市場對中國資產的估值已反映休戰效果,並不預期有持續上升空間。經濟學人智庫(EIU)更指出,這次峰會的成果「已是可達的最佳結果」,但雙方只是為下一次對抗積累籌碼。

換言之,這場「休戰」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外交例行賽,每年都需重新「止血」,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制度化合作。

從實力對比看,中國雖然在稀土、製造和市場規模上具備優勢,但也面臨內需疲弱、地方債高企、青年失業及房地產危機等結構性問題。這些內部挑戰限制了中國的戰略迴旋空間。稀土管制雖具威懾力,但若長期使用,勢必促使他國加速開發替代供應鏈,使中國的壟斷地位削弱。

反觀美國,雖擁有科技優勢與盟友體系,但其民主制度令外交政策受制於選舉週期與民意波動。特朗普需要選票,中國則可藉由體制優勢維持戰略耐性。這種制度差異使中美競爭呈現「短期戰術主導 vs 長期戰略堅守」的格局,短期內難分高下。

綜合各方分析,當前中美關係雖暫時回穩,但「戰術性休戰、結構性對抗」仍是主軸。雙方在供應鏈安全、科技自主、金融體系與地緣政治上的對立,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變。未來一年內,隨着美國進入選舉前後政治周期,特朗普極可能再度掀起新一輪對華攻勢,藉以操控輿論、強化政治形象。屆時,稀土、AI、台海、TikTok、晶片等議題,皆可能成為新的摩擦引爆點。

中美關係既非冷戰式對抗,也難重回合作共榮。這是一場長期的博弈,雙方都在等待對方犯錯,同時積累籌碼。未來幾年,世界將持續在「短暫緩和與周期性對抗」之間擺盪。

風平浪靜,只是假象

釜山會晤雖為全球市場帶來一絲暖意,但真正的冷鋒並未遠去。中美兩國的「休戰期」或許只能維持數月,甚至更短。結構矛盾未解、利益衝突猶存、領導人個性難測,決定了這場休戰終將破裂。

風平浪靜的海面下,仍暗潮洶湧。當特朗普再度心血來潮、當美國選情再起波瀾、當台海或科技議題再度被挑起時,中美關係將再次進入新一輪對抗。
這場「休戰」,更像是一場為下一次風暴爭取喘息的間奏——短暫、脆弱、注定不長。◇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