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藉由「剪刀、石頭、布」這個猜拳遊戲來決定勝負或先後。儘管就理論而言,出「剪刀」、「石頭」或「布」的機率都一樣,但有研究發現,大多數人明顯偏好某種選項,很難做到隨機,而隨機正是致勝的最佳策略。

澳洲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認知神經科學教授瓦爾萊特(Manuel Varlet)、研究員莫埃雷爾(Denise Moerel)和資深研究員格魯特斯瓦格斯(Tijl Grootswagers)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說,想要在多回合的猜拳遊戲中獲勝,最佳策略是儘可能地隨機且出其不意,不要在意上一回合的結果。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為了探討大腦在競爭環境下如何做出決策,這三位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多名參與者進行15,000回合的猜拳遊戲,同時記錄參與者的大腦活動。

這些科學家發現,那些受到前幾回合比賽影響的人確實更容易輸。這是因為人們很難做到完全隨機。他們可以從參與者在遊戲中做決策時的大腦活動中識別出各種偏見和行為模式。

他們說,他們使用一種名為超掃瞄(hyperscanning)的方法,能夠同時記錄兩個或多個人在互動時的大腦活動,從而更真實地衡量其社會行為。

那麼,人們的大腦是如何做決策的?它是否會記得自己和對方先前的行為?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他們同時記錄了多組參與者在電腦上進行480回合猜拳遊戲時的大腦活動。

他們發現,在總計15,000回合的遊戲中,參與者在決定下一步行動時並不擅長做出出其不意的選擇。

儘管隨機是最佳策略,但大多數人明顯偏好某種選項。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比較傾向於「石頭」,其次是「布」,而出「剪刀」的頻率最低。

此外,人們傾向於避免重複選擇——他們在下一回合選擇不同選項的機率遠高於隨機選擇的機率。

2018年7月30日,澳式足球聯盟(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的球員在墨爾本舉行的球賽進行前猜拳。(Michael Dodge/Getty Images)
2018年7月30日,澳式足球聯盟(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的球員在墨爾本舉行的球賽進行前猜拳。(Michael Dodge/Getty Images)

即時的決策

這些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參與者做出反應之前,就能依據他們的大腦數據預測他們會選擇「石頭」、「剪刀」還是「布」。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即時追蹤大腦的決策過程。

他們說,他們不僅在參與者的大腦中發現了關於即將做出的決策的訊息,還發現了關於上一回合遊戲的訊息。也就是說,在這個決策階段,大腦同時掌握了自己與其對手先前的出招訊息。

這意味著當人們在做決策時,會利用先前的訊息來指導下一步的行動。比如說,「他們上次出了石頭,那我應該出甚麼?」

他們解釋,人們總是忍不住想經由回顧過去來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甚麼。

但重要的是,想要出其不意,依賴過去的結果並無益處,因為這並不隨機。過度依賴過去的結果會阻礙策略的實施。

這項研究表明,大腦並非電腦,人們總是忍不住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甚麼,而且會依據過去的經驗來擬定未來的決策,即使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

這些科學家總結說,我們的大腦並不擅長預測變化。這在大多數社交場合中是件好事,有助於我們進行合作。但在競爭中,這反而會成為我們的阻礙。

因此,那些不再過度分析過去的人,未來或許比較有可能成功。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期刊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